一、收姜维典故?
诸葛亮对南安郡围而不攻,却派军士装扮成曹魏将领向天水、安定两郡求援;趁安定出兵救援,城内空虚之大好机会,取了安定,捉了太守崔谅。当崔谅诈降,想引诱蜀军进入南安,在城中伏击蜀军时,诸葛亮识破其中之诈,于是将计就计,趁南安城门打开迎接之时,在城门下出其不意让步下的蜀军下手,又轻取南郡。
这时还是天水郡参军事的姜維识破诸葛亮围而不攻是计谋,反用计谋打败赵云,这时,诸葛亮又先诈取冀县,诱姜維救城保母,把他困在冀县。接着假传姜維已献城降蜀,并且派人扮作姜維攻打天水,让魏军确信姜維已经判魏。而后又设计诱姜維出城劫粮,乘虚取了冀县,断了姜維回去的路,天水也不接纳他,使他走投无路,只得降于蜀,智收了姜維。最后又用姜維之计,让天水城中内乱,魏军全部献城降于蜀,取得了天水。
二、姜维的典故有哪些?
姜维献书:说的是姜维献书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二回的故事。说的是姜维北伐之时,在孔明墓前上表后主,表达自己北伐之志。
姜维献计:说的是姜维献计割麦,引祁山曹魏军队出战,再将其引入汉中盆地,烧其粮草,届时魏军不战自乱。
姜维复国:说的是姜维复国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百十三回的故事。说的是姜维利用魏国降将夏侯霸的军队,在大山里设下伏兵,以诈降计谋大败司马懿和邓爽的军队。
姜维屯田:说的是姜维屯田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百十四回的故事。说的是姜维再次北伐,采用屯田之策,以补充军中之粮草。
姜维诈降:说的是姜维诈降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百十六回的故事。说的是姜维利用钟会之野心,自降于魏国,以图复国。
姜维复国:说的是姜维复国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百十七回的故事。说的是姜维利用钟会之野心,以图复国。
姜维哭庙:说的是姜维哭庙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百十九回的故事。说的是姜维在祁山屯田避祸之时,前往孔明庙拜祭,痛哭流涕,感慨万千。
以上是姜维的典故,希望对无论兄弟们有所帮助。
三、姜维的武器是何姜维避祸的典故?
姜维,诸葛亮的徒弟,谋略双全。人物天然不用过多笔墨,说是家喻户晓也不为过。在三国那个年代,大众都是使用冷兵器,何为冷兵器?就是刀枪剑戟。然而这里的枪指的是长枪,而不是现在的手枪机枪。而姜维的武器是何?这里边是有一些学问的。姜维的武器姜维当初的武器是长枪,只不过古代的枪也不止一种,有许许多多的分类。中国古代十大名枪:霸王枪、龙胆亮银枪、火龙枪、梅花枪、沥泉枪、虎头湛金枪、神威烈水枪、五虎断魂枪、绿沉枪、芦叶枪。种类如此之多,至于姜维的武器。查阅众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得知:绿沉枪。全名应叫做:天燮绿沉枪。水浒好汉双枪将董平的配兵为绿沉双枪。可见在历史资料中,绿沉枪乃是枪中上品。历史上用长枪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大家熟悉的名将还有:赵云赵子龙,岳飞等等。而至于绿沉枪的解释,资料中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绿沉”二字为竹名,用绿沉竹制成的长枪,宋赵德麟《侯鲭录》云:“绿沉事,人多不知;第二种是说用绿色作为装饰的长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四:“《北史》:隋文帝赐大渊绿沉枪,甲兽文具装。这里指的是枪用绿色来装饰,因此用绿沉来命名,相同道理的还有古代的驽,古代驽的装饰是黄色,因此驽一般称为“黄间。”因此可以把绿沉领悟为绿色的装饰;第三种说法是用精铁制成的枪,精钢寒铁铸就,枪身长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至今为止最后一种说法也是认同最多的。因此姜维的武器,我们可以确定是绿沉枪。然而详细的资料,我们也一无所知。把答案留给历史吧。姜维避祸是怎样回事?姜维在历史上又非常著名的几许典故,其中最为盛名的即是“屯田避祸。”这一典故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历史学家称赞,也是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笑。姜维避祸,说的是姜维在祁山与邓艾相持,稍占上风,却由于宦官黄皓与想要取代姜维的右将军阎宇狼狈为奸,向后主进谗言将其召回。姜维被迫班师,求见后主不得,却通过郤正得知了真相。姜维气愤欲杀黄皓,被郤正劝止。郤正建议姜维带兵外出沓中屯田避祸,并列举四大优势: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累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姜维大喜非常感谢郤正,次日召集众将,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了周密部署后率军北上沓中屯田。通过姜维避祸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防止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刻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歪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姜维,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四、历史是怎样评价姜维的?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国的重要将领。从魏国降蜀后一直跟在诸葛亮前后5年时刻,诸葛亮将自己平生所学教给了姜维,希望自已死后,姜维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兴复汉室。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策略和道德观,加上自身的武力,成为了三国后期一名文武双全的将领。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先后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胜多败少。
下面谈谈历史上对姜维的评价。
第一,肯定姜维能力和质量的:
1.蜀汉丞相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2.蜀国旧臣、和姜维同朝为官的郤正评价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因此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摘,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3.姜维老对手魏国大将钟会:“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4.魏国皇帝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5.西晋史学家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第二,否定批评姜维的:
6.蜀汉旧臣、《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
7.西晋名臣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8.东晋史学家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其中东晋孙盛把姜维说的一无是处:“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于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通臣,亡国之乱相”。
然而南宋史学家胡三省对孙盛和陈寿的说法进行了批驳:“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
对姜维否定的评价大都集中在姜维北伐十一次,无大进展和收获,反使蜀国疲敝这一点上。故而“好立功名才非亮匹,民嫌其劳,家国亦丧”,“实有魏之速臣,亡国之乱相”。的确姜维北伐次数多,进展不大,然而无论分析评价何人,都不能离开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姜维作为一名魏国降将,在蜀汉复杂派系斗争中,不属于任何派系,和马超一样身份是无比尴尬的。姜维27岁入蜀,五年后诸葛亮去世。虽然诸葛亮对姜维评价很高,别忘了,有时候本领高名声好不都是加分项,马超的武力威望低吗?入蜀后不也郁郁而终?
蜀汉民族不大,然而关系极为复杂,大致可归为下面内容几许派系:
元老派,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糜氏兄弟等,这些人都是从刘备最开始创业时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物,也是蜀国势力最大的一派,然而在关羽走麦城被杀、张飞阆中遇刺、刘备夷陵慘败托孤白帝城等重大事件之后,这一派系在蜀汉中后期渐渐淡出了蜀国派系斗争的舞台。
荆州派: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马良、马谡、蒋琬,费祎。荆州派以诸葛亮为核心,这些人主要是赤壁战后,刘备在荆州招纳的一批贤才良士,在刘备为首的元老派淡出后,荆州派逐渐掌握了蜀国政权,成为蜀国中后期中坚力量。
益州派:主要人物有黄权、李恢、谯周、陈寿,对就是陈寿,蜀国灭亡写《三国志》得陈寿。益州派是益州本土的名门望族,也是四大派系中地位最低的一派,由于益州一直处于外来派系的统治中,外来派系一直担心本地派系造反,于是对益州派是表面团结、暗地则是打压,不论是前期的刘焉、刘璋、还是中期的刘备、后期的诸葛亮,皆是如此。
东州派:主要人物有许靖、吴懿、法正、李严、孟达、董允,这一派形成于刘焉执掌益州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宗亲刘焉主动要求前往偏远的益州当州牧,刘焉为牌压益州地方势力,带早已物色好的心腹入蜀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东州派,同时收编招募进入益州的南阳、三辅一带流民,编练成数万人的“东州兵,东州派不断打压益州本土派势力,双方势如水火。刘焉活着尚能调和两派矛盾,但刘焉一死,刘璋昏庸暗弱,引发了两派矛盾,对刘璋离心离德,因此刘想利用刘备这个外来势力压制东州派和益州本土派,不想东州派早就投靠刘备,刘备入川,益州派苦谏不从,只有冷眼旁观,刘璋最后只有出降一条路可走。刘备入蜀拉拢东州派,李严、法正、孟达等一大批东州将领得到重用,刘备死前,白帝城托孤,荆州派掌权,前期诸葛亮六出歧山,诸葛亮死后,当时蜀国经济状况非常槽糕,蒋琬、费玮相继执政,就改变了诸葛亮连年北伐的策略,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治方面,基本没进行过过大的进攻性军事活动,但姜维与费祎不同,他坚持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多次要求费祎北伐。费祎只派一万人马给姜维。姜维的北伐其实也就是对曹魏边境的不断骚扰罢了,直到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才正式掌军权,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交战,互有胜负,而此时支持伐魏的元老派、荆州派人才凋零,益州派大臣大多反对姜维北伐,宦官黄皓操权柄,姜维杀黄皓不成,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公元263年,司马昭让邓艾和钟会讨伐蜀国,钟会攻占汉中后,被姜维挡在剑阁,然而,邓艾偷渡阴平,战败诸葛繼,杀到成都城下,刘禅出城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并给刘禅一封密信:“陛下忍辱数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然而,姜维的计策最终并没有成功,虽然他成功说服了钟会和他一起起事,但最后事机败露,两人被乱兵所杀。
从古人对姜维姜伯约的评价当中,可以看出来,与之同时代的人对姜维评价大多数都是非常高的,晋朝时所写的正史《三国志》,并不敢对一个谋反之臣有过分褒奖的描写,也仅仅只是和蒋琬费祎一同列传,末了题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然而对姜维的忠义没有一个人反对,这也是姜维能入诸葛亮法眼的关键缘故吧!在诸多评论中也有说他才不逮诸葛而穷兵黩武的,我认为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的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说的很公道:…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前十二年,总理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蒋琬、费祎时期,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屡次想大举,费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祎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己国里,反因此而有疲弊。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民国蔡东藩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姜维才不逮诸葛,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
姜维终其一生,为兴复汉室奋斗不止,直到刘禅投降,尚欲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不幸失败则一死谢国。疾风知劲草,国难见英雄。他和抗元英雄文天样、抗清英雄史可法、抗日将军张自忠一样,虽然是悲剧英雄,但都应当受到我们的尊重。
你对姜维怎样评价呢?
五、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六、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七、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八、迁安历史典故?
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如唐王征东,老马识途,棒打龙山头,女蜗补天,还有轩辕故都,等等,欢迎来迁安作客。
九、国庆历史典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唐玄宗当政期间,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天长节”,庆祝形式更加浩大。后来,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明清时,“天长节”又演变成了万寿节,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民族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
十、莫高窟历史典故?
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时期。
在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这本书中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个僧人乐尊经过这座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手来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这个洞里修禅,给了名字叫“漠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