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真的是汉臣之子吗,看来都被小说给骗了

文:林森
作为清朝12帝中传闻最多的一位,乾隆的一生都充满了谜团:身世之谜、生母之谜、香妃之谜、《四库全书》之谜、文字狱之谜……在这些话题中,关于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传说无疑最具轰动性。特别是因《书剑恩仇录》等小说的推波助澜,这种说法即便在今天也几乎妇孺皆知。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海宁换子”真的是清朝版“狸猫换太子”吗?
01
故事由来
浙江海宁,在清朝属于杭州府,是濒临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康熙年间,四皇子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与来自海宁的汉臣陈大倌(人称“陈阁老”)交好,两家关系密切。一年,雍亲王的福晋钮祜禄氏和陈阁老的夫人恰好同时分娩:福晋生的是千金,而陈夫人却诞下一个儿子。雍亲王得知此事后,因为其当时正与兄弟争夺储君之位,目下只有一子且懦弱无用。为讨得父皇欢心、增加自己即位的筹码,雍亲王暗中派人前往陈府,将两个婴儿调换。而这个从陈府被换到雍王府的男婴,就成了日后大名鼎鼎的乾隆帝。
这种说法,在乾隆即位后不久便风靡开来,且在民间流传甚广。话说雍亲王登基后,特别擢升陈氏族人,就与此有关。而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在陈府驻跸,更是为这一传言加注了得力“证据”。海宁民间也盛传,乾隆曾给陈家一块堂匾,名为“春晖堂”。所谓“春晖”,正是《游子吟》中“报得三春晖”之意。乾隆若不是陈家之子,乾隆怎会留下如此堂匾?
02
推波助澜
“海宁换子”的说法具体产生于何时,目前殊难定论。但其最早见诸于文字,则要属晚清天嘏所著《清代外史》一书。书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叫《弘历非满洲种》,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人,因而在宫中常穿汉服。不过,从这一说法中可以看出,作者带有非常明显的反满色彩,对清帝的诋毁,也暗自切合当时民间反满情绪高涨的背景,其真实性如何不说自明。
随后,许啸天又在其所著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中采用了这种说法,还添加了乾隆借南巡之名探望生父生母的情节。但这时陈阁老夫妇已经去世,他只好到墓前,让人用黄幔子遮着行了子祭父的大礼。而到了近现代,“海宁换子”更是不断被各路文人墨客进行加工和渲染。特别是以《书剑恩仇录》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兴起后,由于金派武侠风靡一时,书中情节读来又极为引人入胜,所以就使得“海宁换子”一说流传更广。
传说这么多,那么“海宁换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03
辨析真伪
根据清室宗族玉牒记载,在弘历出生前,雍亲王已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过3个月又添一子,其并没有换别人儿子为己子的必要。而且,当时雍王只有34岁,正值壮年,在弘历之后也有别的皇子诞生,说明其也拥有十分正常的生育能力。加之弘历出生时,“九子夺嫡”正是最激烈的时候,偷换一个汉臣的孩子为子,一旦让别人、尤其是老八胤禩这样精明的政敌得知消息,岂不是给自己埋雷?那样的话别说讨得父皇欢心,直接被拍死都是有可能的。退一步讲,就算雍王真的换了一个汉臣的儿子进府,他也绝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这个儿子,那样的话大清的江山岂不是就此移祚?
再从陈家方面看,弘历诞生当年(1711年,康熙五十年),陈大倌并不在京做官,而是在老家海宁,他的夫人也没有生子的记载。就算是史籍漏记,陈夫人当年真的生子,雍王爷千里迢迢派人去海宁换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回京,这风险是不是也太高了?要知道那时医疗水平可是十分有限的,只要稍有一个闪失,小小的新生儿就会一命呜呼。
至于“春晖堂”的匾额,据著名清史专家孟森先生考证,其实是康熙帝按照臣下的请求,亲笔题写的,和乾隆没有半毛钱关系,也完全谈不上有什么报答父母之恩的说法。而且据史籍记载,陈大倌在乾隆六年(1741年)担任内阁学士时,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乾隆还严厉斥责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烦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试想,乾隆要是真知道陈是生父,怎么可能如此不留情面!
其实,金庸先生在写完《书剑恩仇录》后就曾说:“书中乾隆的弟弟陈家洛这个人物是我杜撰的。”金老还曾俏皮地说:“孟先生(孟森)考证过,乾隆是海宁陈氏后人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历史学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当然,尽管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这个清朝版的“狸猫换太子”纯属子虚乌有。但就像金老所说的那样,传说尽管没有根据,但写小说的人喜欢,看小说的人也喜欢,普通大众更是喜欢。因为它不仅比枯燥的史料更为生动,也更能满足某些好事者议论人物时的需要。因此,文人的著书立说,对传播“海宁换子”无疑起到了推广扩散的作用。因而即便在历史研究已经十分深入的今天,这种传说仍然被大众津津乐道,也就不为怪了。
参考资料:
1、《清史稿˙世宗本纪》《清史稿˙高宗本纪》赵尔巽
2、《大清十二帝》尹子
3、《清史讲义》孟森
4、《雍正传》冯尔康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撰文:林森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推荐阅读▼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