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ily Polenov,Ruins of Jupiter Cathedral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段话选自《傅雷家书》,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许多人把这本书推荐给孩子看,孩子能看当然好,但最该看的是父母。中国的父母重视教育,总是关注教育中的新理念、新方法、不停地找秘笈,其实教育的核心方法是不变的,是“旧”的,《傅雷家书》将这个核心方法诠释得淋漓尽致。1954年,20岁的傅聪前往波兰学习钢琴演奏。很快,他诠释的肖邦获得成功,波兰听众甚至认为这个中国青年才能理解他们的国宝肖邦,遗憾“你为什么不是波兰人?”肖邦音乐的大粉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在听了傅聪演奏的肖邦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敢肯定傅聪是位真正的音乐家,是黄金,他每次弹奏时的发挥,即使是细微之处,仍然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特征,而不是一张再次播放的优美的唱片。傅聪,是傅雷的作品,是他教育的成果。傅聪年幼即体现出音乐天赋,从此开始辛苦的训练。傅聪16岁时,傅雷确定,这个孩子将会成为大艺术家,他对傅聪的爱,超越了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对才华与艺术品的爱,有一种害怕耽误与浪费才华的惶恐。作为一个中年人,他已经知道学习、成长、恋爱的种种大坑,多少天才,只要掉入其中一个坑,一生就没了。但年轻人并不知道,他们在坑边起舞,他们需要时间,需要一点点痛,才能知道真相。当傅聪慢慢接近一个坑里,傅雷就小声提示,大声警示:这是坑!要小心。傅雷在生活中,脾气暴躁,父子间也有过剧烈的冲突。但在书信中,因为有文字的沉淀与过滤,暴躁消失了,你看到的是一个耐心的、细腻的、平等的、克制的、甚至是脆弱的父亲,他在书信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赤子,你可以看到他的局限,他的挣扎,他在特定时期的迷惑与绝望,但这一切更加证明他的真诚。真诚,是一个人输出观念的大前提。是一个教育者的自我要求。在第一封家书里,傅雷就向儿子检讨自己,承认错误,这种自我反省,贯穿12年的通信,他用自己犯的错误,警醒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在音乐问题上,他不停向儿子请教,在提出建议之前,他总是为自己的“啰嗦重复”解释与道歉。这样的父亲,尤其他还有大成就,怎么可能不让孩子尊重他的建议?傅聪像一切孩子一样,有令父母不省心的地方,有油盐不进的时候,甚至偶尔无礼。61年,迫不得已,向在英国的傅聪开口,希望他寄一点食物回来,傅聪没有及时回应,母亲朱梅馥很生气,为此还写信批评了傅聪。傅雷在儿子书信变少时,甚至哀叹:有多少人想和我通信,但是他们水平不够,你为什么不珍惜我?傅雷不是书呆子,他是对生活体察入微的全能选手,再加上学贯中西,游历丰富,几乎对人生的任何情境都有深刻见解。在12年的通信中,傅聪从孩子变成了一个有孩子的父亲,经历了人生中最丰富多样的一段时间。傅雷和傅聪谈中国与西方的艺术,点评各个音乐大师,自然都是极高明的艺术鉴赏指南,把这些作品都找来看一看,听一听,已是巨大收获。但只从《傅雷家书》里读到这些,那太浪费,这书的价值,傅雷自己在信中点明了:一本正经说大道理,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言半语来得有效——只要一言半语中处处贯彻你的做人之道和处世的原则。傅雷认为,只靠音乐学音乐,是成不了大师的。要靠生活中的所有元素成就音乐。所以,他让孩子要有礼貌,在听师长教导时,要有恭敬的站姿,要及时回馈他人的善意;每天至少要和妻子聊天10分钟;要学会管理财务,不浪费钱,要让妻子至少过上中等标准的生活,贫穷会害死艺术家;做客时,大衣脱了,则围巾一定要解下。……傅聪刚到波兰时,傅雷告诉他:你受到欣赏,接受别人的邀请时,一定要记得带一束鲜花,钱不够,可以少吃一顿省出花钱。这种具体的指导,比比皆是,真是殚精竭力,无尽呵护。你的孩子碰到的问题,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的具体的指南与方法。做父母的,一定多读几遍《傅雷家书》,里面有原则,有实操,又优雅,又悲伤——我一直期待某个好导演将这本书改编成电影。1966年8月12日,在最后一封信中,傅雷写道:我们在等凌霄两周岁的照片,假如能寄一张他的正面照片,我们一定会很高兴。9月3日,傅雷夫妇不愿继续受辱,双双自尽。傅聪获得成功之时,傅雷非常开心,在信中写道:从此你可以孤军奋斗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或许,在他勇敢辞世时,想到自己创造的傅聪,多少会有安慰吧。2013年,傅雷夫妇骨灰安葬于家乡上海浦东,墓碑正面镌刻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点击阅读原文,一起读书
- 2024年03月07日
-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