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移民海淀,是因为羡慕人家的鸡娃环境

最近很多在老家的朋友看了我的文章说,真羡慕你们在北京的教育环境,不管是理念、师资、还是学习气氛都特别好。我说在北京也得看在哪个区,老家和北京的差距,可能还比不上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差距大。
1.提前布局学区房
以前我不懂那些一到学龄就带着孩子搬家的父母,为了上个小学真值得折腾买房卖房、全家去住老破小吗?各区的学校差别真有这么大吗?
后来随着小学渐入高年级,我才明白过来,人家就是清醒的比我早啊。
好的学区房不光是自带入学资格,而且连小区氛围都不一样。
就拿我们小区来说,放学后好多孩子都在学校附近玩儿半天才回家。每天傍晚直到天黑,都能听到楼下孩子们玩闹的声音。老大的书房窗户正对着楼下小广场,一扒拉窗帘他就知道他的小伙伴们在楼下等着他踢足球了。这心还能静得下来吗?
这一周我带着奔奔暂时住在他在海淀上幼儿园的小区,发现除了放学时那一阵喧闹,后面整个院子里又恢复了宁静。傍晚在小区广场上玩耍的,都是一两岁的小不点们。
2.平时周末基本无休
开学前最后一天,我带奔奔在楼下遛弯,遇见隔壁楼刘奶奶带着孙女在玩,我说:“你家就这一个孩子呀?”
她说:“你咋忘了呀,我们家还有个大孙子,和你家登登一样大啊,小时候还一起玩呢。”这一说我才想起来,是有点印象。
刘奶奶说:“也难怪你忘了,他都去海淀五六年了,一直没回来过。他爸妈自从去了那边,天天盯着他学习,一放学不是上课就是作业,周末只能休息半天出去逛逛。”
“那孩子适应的了吗?还不得怨声载道?”
“也习惯了,都这么些年了,那边孩子都那样。”
我算是懂了,为啥最近我和老大的火药味这么浓。
自从暑假到新开学,我变成一个鸡血妈后,每天他都想着要“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以前完成学校作业他就自由了,现在多了不少我给他布置的新任务,他是一百个不情愿啊!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比起真正的海淀娃来说根本不算啥,但老大登登确实不适应,总说好累,想玩儿。我想如果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海淀上,他肯定不会像现在抵触情绪这么重。海淀娃也不是啥特殊材质做成的,无他,就是习惯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养鸡场的小鸡崽们从小就在挪不开窝的笼子里长大,从来没体验过满山跑的散养,怎么会觉得这是高压呢?
3.强强联合的家校合作
海淀当然不是养鸡场,那里的教育环境不是简单的高压、课多、不让玩,而是那里的学校师资力量强,教育理念先进,家长也特别配合给力,做到了真正的家校合作,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更好。
一个海淀家长跟我说,他们不但有班级群,还有小区家长群。在群里各种家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资源出资源,为了请一个名师给相熟的几个孩子攒班补课,他们有的让出自家空置房当教室,有的准备晚饭和茶点,有的打扫卫生,有的维持纪律,就是为了搞好后勤,不让老师操一点心,专心教好孩子。
在海淀,“攒班”是一种比较高级也比较常见的操作。我也刚知道这是啥意思,好多高段位的家长不带孩子在机构上课,而是找一个有名的老师,自己找场地找时间给老师整个补习班,让自家孩子和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孩子一起上课。这样一来可能成本没有那么高,二来学习更有针对性,等于名师给你开小灶。但是能得到这些名师信息,还能加入到这种“私密小班”里上课,不是光有钱就行,得靠长年累月地浸润在这种教育气氛里,还得有诚意、肯出力。
我们这些朝阳家长,只知道找个机构报班进去上,碰到啥样的老师全看运气。我这种心大的家长也从来不跟班,很少检查督促作业。孩子能学成啥样,完全听天由命。自律的孩子可能会学得不错,而大部分孩子既没自律,也没有来自家长的他律。
4.家长的疯狂付出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早就听过,如今我们做出了移民海淀的决定,也为时不晚。
奔奔在海淀上幼儿园的小区,那里附近还有两个小学,一到下午3点半之后,那条马路人声鼎沸。短暂的喧闹之后,行色匆匆的家长和孩子,又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一个家长笑着说,我们就是娃的经纪人+保姆,行程表全在我这儿,我这大书包里都是今晚要上两个课的资料,还有我俩的晚饭,保证无缝对接。
对比海淀家长们的付出,我又一次惭愧了。我这种贪图享乐的家长,以前只想着趁娃去上课的空档去看个电影,喝个下午茶,没想过督促孩子多复习和预习。就算上着一样的补习班,没有课后及时的巩固和勤奋的练习,学习效果天差地别。
以前,是我不知道我无知,现在是我知道了我无知,未来,应该会比无知好很多。
所以移民到海淀,不仅是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督促上进,也是对我的鞭策,让我变得更负责任、更愿意去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
所谓环境塑造人,我相信每个人的潜力和可塑性都是极大的。
更适合学习的环境,更通畅的信息交流、和互相促进的气氛,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移民海淀的原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