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奋战,连岳反水,韩寒沉默:中国公知分道扬镳

我是刀哥。每次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就是公知最活跃的时候。毫无疑问,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公知。首先是作家方方。因为一本疫情日记,方方屡登热搜,前期对疫情苦难的记录,让她收获了一大批拥趸,然后又因为外文版日记的出版,让她遭受了猛烈的批评。接着,连岳也上了热搜,作为一个曾经的著名公知,连岳竟然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方方,他“反水”了。我对方方和连岳兴趣不大,在他们被讨论的时候,我时不时想到的是另一个人——韩寒,想他会不会对眼下时事写文发声,可这一幕一直没有发生。65岁的方方,50岁的连岳,38岁的韩寒,可以算作中国老中青三代公知,为何在2020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呢?01 连岳的反水方方大家都非常了解,我先说连岳。连岳曾经是公知最好的模板。作为前《南方周末》记者和专栏作家,连岳凭着自己的文笔,积累了一批粉丝。不少人把连岳称为“王小波之后最成功的专栏作家”。2007年,厦门发生了PX事件,连岳和政府刚了一波,和厦门人民一起把PX项目赶出了厦门。这次事件,也让连岳有了“为民请命”的属性加持。2008年汶川地震,连岳发文怒斥地震局知情不报,是用一系列“证据”去证明地震是因为不民主自由导致的“人祸”。2013年,连岳发表文章《笑贫不笑娼是正常的》,公开声称“一个人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卖淫嫖娼是一个人不可侵犯的主权”。2015年,面对《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连岳发表了《我的吸烟观》带头表示反对,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的身体,只能由他说了算,他愿意付出健康的代价,换取过烟瘾的愉悦,这种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禁烟令,已经侵入私权。虽然政府老干这种事,但错事做多了,不会变对,抢劫一万次,也还是抢劫。”简单来说,连岳那些年的写照就是——政府提倡的,我全都反对。别问,问就是民主和自由。但在最近,当“方方日记”发酵后,连岳却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疫情之后的中国,有两点要反思:一是对那些贡献生产力的企业家好一点,他们才是国之根本,减税降费相当于提升生产力,应该当成长期的国策,不能干杀鸡取卵的事;二是别再用纳税人的钱养一堆作家了,别以为养着他们就自然是你的吹鼓手,更大可能是享受你的待遇、福利与特权,还要搏一搏反体制的美名。自信一点嘛,做得好,正常人自然会夸你,正常人是多数。这个作家,显然指的就是方方。于是一大批公知怒了,纷纷痛斥连岳“反水”、“堕落”、“跪舔”,把他骂上了热搜。连岳第二天又在文章中正面回应了一波:“民主不是更好的体制,它是更坏的体制”“柏拉图的话是对的,喜好民主并非雅典的光荣,而是雅典的堕落。中国真搞起欧美那种民主,也将堕落”。这一下,公知们彻底炸锅了。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都不要了,这不是“堕落”,这叫“畜生”,连岳,你赶紧自裁吧。连岳的观点,显然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几年前,他的文章就走向了“成功学”,满满“正能量”,成为新一代的鸡汤教父。他依靠炒房、带货,实现了自己的财富自由。02 韩寒的沉默韩寒最近一次登上热搜,是因为半裸跑步给nike跑鞋打广告的事情。对于疫情,他和明星艺人无异,一套规定动作:捐款、感谢医护、喊武汉加油。舆论中心再无韩寒。年少成名的韩寒,曾是无可争议的青年意见领袖。博客时代,但凡发生社会公共事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看看韩寒写了啥,还是不是那么犀利幽默,又刺中了哪些槽点痛点敏感点。那时候的韩寒文章批评尺度之狠辣,可能五倍于连岳,十倍于方方,写一篇被删一篇。然后是2011年年末,韩寒在博客上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是《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史称“韩三篇”。这三篇文章涉及的都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在互联网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论战,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卷了进去。再然后就是2012年的方韩之战,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方方和连岳都曾力挺韩寒,此事最终没有公论,但也让韩寒元气大伤。2012年4月,韩寒写了一篇文章叫《就要做个臭公知》,让人以为他要在风波过后重整旗鼓。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是的,我是个公知,我就是在消费政治,我就是在消费时事,我就是在消费热点。我是消费这些公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大家也自然可以消费我,甚至都不用给小费。当公权力和政治能被每个人安全的消费的时候,岂不更好,大家都关心这个现世,都批判社会的不公,毒胶囊出来的时候谴责,贪官进去的时候庆祝,哪怕是故作姿态,甚至骗粉骗妞骗赞美,那又如何。面对政府,公权,政治,你不消费它,他很可能就消灭你。但这篇文章,几乎可以算作韩寒公知生涯的绝响了。在那之后,他的时事评论类杂文就越来越少,尺度也越来越小,态度越来越温和,以至于如今彻底的沉默。在一个采访里,记者问韩寒为什么不再对公共话题发声。韩寒回答说,自己过去写的那些杂文纯属浪费时间,只是在发泄情绪。还进一步反省过去,承认自己很多时候是在煽动大众情绪。最让人诧异的一句话是:“我觉得从我上世纪出道的第一秒钟,我就一直跟这个社会挺和谐相处的。”这是他现在的真实想法吗?他不再对公共话题发声,和8年前那场风波有关系吗?和当前的舆论形势有关系吗?还是拍电影对他的吸引力更大呢?这些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回答了。03 方方的奋战方方则因为日记深陷舆论漩涡。有人在街头贴她的大字报,有人举报她财产来源不明,甚至有武林中人呼吁围攻她。现在的批方方,规模和力度远超8年前的倒韩运动。也许方方到现在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骂她。有武汉人指出了方方日记的问题——她只说武汉有很多人去世,却不说武汉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她只说前期政府防疫中的一些问题,却不说和国外相比,我们做得更好的地方。方方想不明白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她成长的年代,她接触到的是国家的落后和苦难,理所当然的认为任何一个外国,都会比中国好。同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必须为自己加上“为民请命”的剧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话术:“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吃亏的总是人民,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这一定是体制问题”。所以她的日记只记载前半件事,而少了后半件事——因为在她所熟悉的时代,只发生过前半件事,没有发生过后半件事。当今天的中国已经会发生好事的时候,她的思维方式里,并不知道如何去解释后半件事。04 公知的分化公知的出现,其实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以前的中国和西方国家,确实有很大差距。但是发展到现在,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甚至到了美国需要处心积虑对付我们的一个高科技公司的程度。这时,公知的内部出现了分化——65岁的方方还在记录苦难沉迷伤痕,并硬扛一切批评;50岁的连岳5年前开始写鸡汤文卖货,现在正式把自由民主踩在脚下;而38岁的韩寒在8年前就不再对公共事件发声,专心玩赛车拍电影打广告。青年沉默不语,中年割席分坐,老年视若无睹。一句对错无法概括他们的选择,只有分道扬镳是个必然的结果——时代在变化,中国在进步,而传统公知的话语逻辑则几十年不变,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的口号已被现实甩在了身后,他们却没有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同时公知的对立面也在不断进化,00年,10年,20年,公知对立面的话语逻辑范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网民,已经不全是70、80后那波人了,伴随着中国强大成长起来的90、00后有了更多的声音,网络环境变了。而日益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网络内容稀释了公知的影响力,就如同青藏铁路的竣工让“仁波切”和“藏獒”不再神秘。所以,方方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一个可怜人。她困在武汉,就如同困在旧思维里的传统公知,她收到了赞美,也必然遭受批评——历史的车轮带来一些东西,也必然带走一些东西。<END>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