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在转眼球的时候,虽然视网膜上的像旋转了,但你不会感觉世界在转,因为眼球肌肉的信号已经给了一份拷贝告诉你这是你自己在转眼球。同样,你挠自己的胳肢窝很难觉得痒,而别人一挠就痒。
打呼噜的人的身体在打的时候就已经就知道会有呼噜声,这时候听见呼噜声也没什么意外的了。这个叫 re-afference principle在中枢向肌肉传递动作信号时,还会产生一份信号拷贝,由比较器将其与感觉系统的信号进行比较,如果一致则抵消影响。这样你就对自己的动作所产生的变化有了“防备”,从而减少了对自己动作的反应。<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be7d6c4d1e3498eb96c2fa4a33c6616_b.pn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be7d6c4d1e3498eb96c2fa4a33c6616_r.png">
进化意义上来讲,就是由于有了前馈(图中CDS这条线),生物体感受系统的信号被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跟运动信号拷贝的预测结果一样,叫做re-afference,另外跟自己运动无关的叫做ex-afference。这样的机制可以帮助你保持世界的稳定,减少不必要的信号干扰,提高信噪比,也免得因为自己制造的信号产生不必要的警觉。(如果总是被自己的呼噜吓醒也是挺累的吧,而且被自己吓得多了,当真正的危险出现的时候也不易察觉。)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re-afference principle是自我概念产生的根源。如果你不转眼睛,而是用手压自己的眼球,就失去了re-afference前馈,于是会觉得世界在震颤。实验人员还试过将眼球肌肉麻痹,这样在你转眼球的时候,眼球没有动,却给了前馈信号,也会觉得世界在震颤。<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feae5d5726ffa1d8553ecdeba217655_b.png" data-rawwidth="763"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feae5d5726ffa1d8553ecdeba217655_r.png">
更深层的解释可能包括predictive coding,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对即将接受到的信号做着预期,只要预期相符就会减少“差异层”神经元的发放,减少能耗。只有当与预期不符的时候才会激起更大的反应。因此如果是你自己打呼噜,什么时候打、打多响,你都是知道的,也就没什么感觉。如果是别人打,打的时间完全是个随机事件,你肯定提心吊胆的。他过了你预期的时间间隔还没打第二声,你可能都会心慌地想“该打了吧?”,等你放松警惕了,他又突然来一下吓你一跳。相反地,如果他像机器一样规律地每隔三秒打一下,特别符合预期,没准还能催眠呢……
(本文首发于知乎)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2024年03月07日
-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