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古人消暑诗
唐锦禄
七月流火,烈日当头,使人汗流浃背。如今,空调和电风扇可以给我们带来阵阵爽快和惬意。但是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又是怎样消暑的呢?笔者穿行于我国古诗的长廊之中,得知古人的几种消暑方法。 首先,古人把临水的亭台楼榭、桥畔河旁当作消暑的理想去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十分喜欢在水亭中纳凉,他为此曾专门吟咏过一首七言诗:″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精帘莹更通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洞仙歌》也这样吟道:″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则喜欢独自一人来到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在轻风吹拂的柳树下支床消暑。在《桥南纳凉》一诗中,陆游深有感触地写道:”携杖釆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陆游的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神往。 除了临水之处外,山中也是一个清凉世界。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丹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葱郁,气清风爽,两者相比,自然青山更可爱。所以,宋戴复古《慧力寺避暑》诗道:″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宋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然而,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在自已的屋内或庭院之中纳凉。唐白居易《消暑》诗这样描述:″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宋诗人杨万里则喜欢在夏夜里到庭院之中散步。其时,明月高悬,清风频吹,星河半落,自然静中生凉,酷热渐消,他为此而写下的七言诗《夏夜追凉》,一直被人们传诵:″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此外,绿荫如盖的大树之下,郁郁葱葱的竹林之中,也是人们避热消暑的理想处所。唐朝诗人陆希声有一次在大树下纳凉时,就随口吟出了″六月清凉绿树荫,竹床高卧涤烦襟″的佳句。与陆希声同时代的王维,在竹林深处避暑时,也用一首五言诗表达了他的自得心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追求现代物质文明的今天,我们不妨也学学古人,到大山之中、临水之处去纳凉消暑,无疑会为平凡的生活增添几分新意,享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编辑:今夜无眠
作者简介唐锦禄,曾用名:翰儒,笔名:德行天下、与世无争、昭阳君。号:柳叶居士。中共党员,江苏兴化人,退休干部。有2000多篇各类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且多有获奖。洪城文艺主编:吴庆书
顾问:乔加林 孙昊 刘萍
编委:孙修军 许彩军 桂纯友 谢展谢升高 满少萍 张修美 潘茂贵 张云婷 卓维平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邮箱:3391861563@qq.com
微信投稿:qs1431274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