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仰望星空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我过目不忘,欣赏有加,“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么这个民族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我不知道当下的社会,有多少人能够闲云野鹤般地停下匆匆的脚步,放下背负的行囊,又有多少人能够潇洒地挥挥衣袖,将所有扯不清的欲念和忙不完的琐事统统地抛掷脑后,而闲情逸致般地仰望一下我们头顶的天空,那连结着宇宙奥妙和生命本原的浩瀚星空。
儿时的鼓浪屿,宁静得像一幅画,浪漫得似一首诗,阳光、沙滩、轻风、细浪、红瓦、绿树、奇花、异草,记忆最为犹新的还有满天繁星。夜幕降临,晚风拂吹,前街后巷的小伙伴们便邀约一起来到鼓浪屿好八连的营地,那里每周固定有两场露天电影,军民一家亲,老少来观赏,既热闹又欢愉。记得那回播演的可是《闪闪红星》,潘冬子和郭芽子半夜不睡觉,俩人偷偷地爬起来扶窗远眺,遥望天上的北斗星,遥想伟大领袖毛主席。那场景很感人,且颇具煽惑性,于是我将视线从荧屏里移开,投向更为宽宏、深邃的宝蓝色天幕,我看到了满天繁星,还有显然是比荧屏里潘冬子和郭芽子看到的还要闪烁晶亮的北斗星。电影播毕,我们不过瘾,都不想回家,于是就结伴来到港仔后沙滩,四仰八叉地躺在松软舒适的沙滩上,大伙开始扳着指头对着天宇数星星,可星星太多,指头不够用,怎么数也数不清,满天繁星,繁星闪烁,闪得眼睛花花的,闪得灵魂窍窍的,回家后我追问外婆:天上哪来那么多的星星?人的眼睛怎么会像星星一样明亮?外婆解释道: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人儿应该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就有多少双眼睛,它们遥相呼应,天人合一。
长大后我渐渐地发觉,天上的星星一直在隐蔽、消退,可地上的人儿反倒一直在增多、膨胀,比例严重失调,天人难以合一。儿时记忆已成往事,良辰美景不可再来,这让我郁闷、伤感,心头布满了忧思愁绪。你说这偌大的天空,看不到繁星闪烁或孤星点灯也就罢了,关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滨海城市,咋就变得这般拥挤与闹腾,原始的凉爽海风被人造的窒息空调风挤跑了,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巍峨高楼和富丽大厦仄逼了我们的视野,美酒加咖啡加网络切断了人与自然的那种天然的联系。儿时的风景很模糊,外婆的话儿好纠结,纠结成一块心病。当这个万花筒般的忙碌世界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的时候,你看这现代人的眼睛还有几双具备眼睛的内涵与光泽?或许天空不再清朗,星星也不会眨眼,这才殃及地上的无辜生灵,使得都市人的眼睛看上去或游离不定,或浑浊迷惘……
没有星光只有一盏孤灯陪伴的夜晚,我捧读康德的书,领悟大师的指点,“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的越是持久,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
刹那间唤醒儿时的记忆,眼睛顿时亮堂起来,心中一片繁星闪烁,这久违了的“天籁”与“地籁”,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感受到了理想的星空和灵魂的光泽……
冯家姐妹仨,冯鹭(左一)
冯鹭(前左一)小时候与父母、姐姐合影
冯鹭的外公外婆
冯鹭的外公外婆
冯鹭的外公外婆
鹭客社往期导读:
《海蛎 别哭》:写给福建人的哀歌
李秋沅乡土幻想小说:流光
厦门记忆:我与老房子有个约会
作者简介:冯鹭,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常以鼓浪屿岛民自居,海关职业,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厦门民盟文化委员会委员、《民俗报》特约记者,著有《厦门远华大案》、《西藏关区万里行》、《圣土不老——走读红其拉甫》、《中国缉私警》、“海关人物访谈实录”系列等多部(篇)作品……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