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香炉寺和老爷庙

作者简介
伍秀玉(Kumala Dewi Wundari), 印度尼西亚籍,“孔子新汉学计划”项目厦门大学博士生,曾发表汉语散文作品若干。

2019年6月的一天,伴着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清新的空气,我们抵达了位于陕西北部的榆林,近距离地了解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在这样的天气到来,应该是探访榆林最好的时机了。而我最感兴趣的,除了沿途的风光,来自母亲河——黄河的魅力,就是当地的宗教文化了。
我们经过黄河近岸,四面环山的公路,一点危险之感都没有,反而好似在向我们展示着人在与大自然抗争后所体现出的和谐与统一。除了经过的一小段正在整修的路段,其余的路况都非常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榆林的公路建设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中国有句俗话“要致富,先修路”,中国政府也正是这句话的真正实践者。榆林的道路建设不仅方便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交流,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外游客来到陕北的榆林感受当地的美好,带动了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正午时分未到,我们已即将抵达行程的目的地。一下车就看到墙上的一幅古葭州全貌图,上门写着“古葭州记忆”,从这幅图中了解到葭县已于1964年改为佳县。从远处可以看到坐落于黄河岸边的佳县古城面貌和四合院的造型。我所在的位置周围还立了厚厚的古墙,雄壮高大。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是本能地背着背包,跟随着人群往前走,随后却让我见证了城门内的沧桑。一座又一座当地人居住的房子在我眼前闪过,房子的造型挺特别,依然保留着古代的风貌,几乎每家都有烟囱,四面的砖墙连接在一起,是那样的稳固和自然,一路上都很干净,是一个充满了自然美的地方。我看着一个小男孩拉着母亲,脸上充满着好奇和甜蜜的笑容,低着头向我们的方向走过来,这也许就是当地人向外来的客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吧。如此温暖的笑容,令人无比欣慰和舒服。走着走着,我们才发现,苍凉的大地上原来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炉寺,伴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的香炉寺,是那么的美!
在门口,一声“你好”的声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我们都很好奇,原来是一只鹦鹉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还积极地与我们进行问答。“你好吗?”“我很好”“再见”,它能重复我们说的话,这让我们都感到非常惊讶,气氛顿时也变得异常活跃。我们到访的时间不是特别的宗教节日,所以除了我们的团队之外,今天的香炉寺几乎没有其他人来参观,又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刻意安排的。我心里其实是有一丝遗憾的,我原本期望能在这里看到当地人烧香祈福的情景,这样我就能亲眼见证他们对宗教是如何崇拜的,敬拜仪式又是怎样的。不过也没关系,人不多倒可以让我们静静地仔细观察并体会一下这独特而美妙的香炉寺。
一进院子里,就可以看到中间的大殿,里面有个佛像,面容慈祥。大殿前面还有一个古老的石碑。据石碑记载,这座寺庙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约公元1614年。此外,还可以看到石碑上刻了很多人的名字,不过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看清楚具体的姓名,据说这些名字都是捐建寺庙的人的名字,后人为了感谢和铭记他们而专门把名字刻在石碑上,尤其特别的是这些名字里大部分是女性的姓名。虽然捐建庙宇的方式也同样出现在我的国家——印尼,但不同的是这座寺庙的捐建人竟然是以女性为主,而我的国家对宗教场合的捐款人大部分是以男性的名义。这意味着中国明朝时期女性对社会的影响挺大的,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朝时期女性地位的不一般。此外,古代女性把资金和心思投入到宗教或公益活动中来,成为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再走几步,我们能看到寺内左右两侧还有几个小殿。左边立了寄傲亭,门口有一副对联“清风入座千山秀,明月来亭万象融”,里面挂着书法写着:“香炉寺欢迎您”,还有一幅香炉寺的剪纸。亭子里面还摆了木制桌椅,很适合在这个地方喝喝茶,歇歇脚,享受落日余晖的生活。如果我没有看错雕像的话,右边有一座娘娘庙,后院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庙。小庙的桌子都是满满的灰尘,墙上画着两幅画,虽然还留下一些颜色,但很可惜,有很多部分已经破碎不堪了。对这座庙里的文物,还缺少了当地人的关心和保护。
寺内的正面还有一个挺大的石牌坊,一面横额刻着“天柱圣境”,另一面是“壁祠凌霄”,中间摆着石制香炉,左右两侧各有一棵柏树,据介绍,其中一棵已有150年了,而另一棵竟然已达200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见几百年的古树,实属罕见。这个石碑坊正对着前面山峰上的正殿。正殿的位置非常独特,我们必须要经过一座两三米的桥才能到达正殿。从远处看,正殿就像一座矗立在巨石上的小老庙,很稳固,似乎永不破碎,非常奇特,这应该是作为香炉寺的代表吧。这座小庙似乎想告诉我们正殿里的菩萨或神仙的存在为了是保护住在黄河岸边的当地人。

我站在桥上感受了一下人人称谓的“仙境”。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遥望远方辽阔的母亲河及岸边肥沃的土地。俯瞰茂密的树林,满眼碧绿。周围的古墙就像一条巨龙,环绕着当地民居。站在这么高的地方看风景,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充满恐惧的,心跳也不由得加快,后来我突然发现,这个地方居然有念佛机的声音,重复地播放着“南无阿弥陀佛”。我一边听着,一边欣赏着风景,心里慢慢也变得平静了许多,长时间以来感受到的沉重的学习压力也一下子消失了,变得非常轻松。我低头看到的景色就像生活中正经历的一切,仿佛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滋味。遇到一些事情或困难,心里难免会感到害怕,但只要你勇敢地面对,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你的生活终将会变得更美。
我们不难看出香炉寺是一座集道教和佛教为一体的老庙,充分体现了当时道教徒和佛教徒之间融洽地相处以及两种宗教的完美融合。庙里的雕像也反映出当时的居士以女性居多。如今,很多当地人在特别的日子来到这里烧香祈福,亲自跪拜神仙或菩萨。在印尼,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的寺庙,这些寺庙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印尼几乎所有的宗教场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如星期天)都会邀请居士们来听宗教课或一些与宗教生活相关的道理。宗教场合在印尼的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印尼人的心灵和心态,成为一位好人。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印尼,寺庙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一种渴望,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每当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希望有人能帮忙解决亦或是希望出现奇迹。这样,寺庙或其他宗教场合的存在也就有了其合理的解释。
香炉寺那矗立百年的小庙,寄托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它能完好无损地留存至今,实属难得,显然当地人的支持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个人也希望,香炉寺里的文物也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得到应有的保护。

除了香炉寺,我们还考察了榆林的另一处宗教场所—西老爷庙。当地人把关帝庙叫老爷庙。“老爷”一词,对陕北人来说是一种尊称,带有亲切感。曾有学者表示,榆林的关帝庙随处可见,虽无法详细地调查曾经的数量,但明朝时代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曾在榆林建过关帝庙。
西老爷庙位于榆林市榆阳区,据说这座庙亦建于明代。庙前有一个大型舞台,台阶上刻有龙纹图案,与皇宫里的龙纹样式没有太大分别,显示了有“关公”“关帝”之誉的关羽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如同皇帝一般地位尊贵。舞台前有一座石牌坊,横额刻着三句话:中间“大义参天”、左边“信觉古今”、右边“忠昭日月”。牌坊前,左右两边各立一支金色的杆子,杆子上挂着写有“忠”、“义”的灯笼,中间则是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着。这些都说明了关帝庙或老爷庙的存在,有利于国家政府向人民传达“忠诚”、“正义”等良好的价值观。
西老爷庙主要是由几座独立建筑的小庙构建而成,而正殿坐落于整个庙的正中央摆着关羽像,具有勇猛的形象。庙墙上描绘了一些《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忠诚义勇”的故事,此外,庙里各处摆放了各式各样的雕像,有鬼神,也有动物形象,通过这些雕像在庙里的存在,可以看出当地人经常把关羽的形象与驱鬼神联系在一起的。神庙后院立了一尊高约10 米的巨大关羽金身,这尊雕像成为这里的一座地标,在镇北台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可见。这说明,在当地人心目中,关帝又是他们的保护神,时刻保护榆林的和平与安宁。
可以看出,香炉寺和老爷庙都是矗立于榆林数百年的寺庙,寄托着当地人的敬仰与希望。明代陕北榆林民间信仰的对象相当多样化,不仅仅是神佛和菩萨,一些圣人、历史人物甚至是动物,也在他们的信仰范畴之中。明代以后,当地社会起了很大的转变,战争减少,经济发达,而原本作为保护神的关帝,在一些民众心目中又变成了行业神。如今,很多当地人在特别的日子来到烧香祈福,亲自跪拜神仙或菩萨。从香炉寺的捐建者多为女性,以及其庙内所供奉多为女性神等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的当地女性相当热衷参与宗教与公益活动,在当地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我们也不难看出香炉寺和关帝庙是一座集道教、儒教和佛教为一体的老庙,例如:关羽演变为佛教中的“护法伽蓝菩萨”、道教中的“关帝圣君”、儒家中与“文圣”孔子比肩的“武圣”、民间信仰中的“人神”,充分体现了当时和现在道教、儒教和佛教徒之间融洽的关系以及三种宗教的完美融合。
在我看来,寺庙主要的社会功能,便是作为各种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其一,中国传统宗教信仰通常包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而寺庙便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平台,以宗教信仰为媒介,传播中国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其二,以香炉寺的寄傲亭,以及西老爷庙门外的舞台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寺庙除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此外,寺庙也为政府官方和人民提供了一个上下交流的平台,通过寺庙与各种宗教活动,政府能够传达人民正确的价值观与信息,而人民也能将意见上达官方。
美文·汉风
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