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是之
这个标题并不太友好和谦虚,不建议日常生活中使用,但作为文章交流,说说也无妨。
昨晚陪孩子睡的早,醒的也早,回复了几个信息。有读者发来一篇《嗜血的资本主义就》讨论其中部分内容,细看了下,这篇文章的作者不过是用更加鲜活的语言把那些对市场、对资本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污蔑和谩骂又重新说了一遍。
观点还是那些观点,但经过再包装,更容易让读者相信了。但无论再怎么包装,错误终究不会变成正确。
文章写的长,阅读量也蛮大,每篇 3 万左右的样子。看了两篇,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反驳一下这种流行已久的错误论调。
文章作者有读书,但很显然没有读通读透,缺乏理论支撑,而是在用现象解释现象,把在时间上相关的部分历史事件当成了因果关系来认识,错误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自己的案例,六七十年代很弱,是不是搞计划经济让自己强大的?计划经济让自己自保?饭都吃不上了还谈什么自保?
封闭的计划经济当然不是强大的手段,否则就不会有后面的改革开放。
但有些人完全可以说,那个年代搞出了两弹一星,搞出了这搞出了那。看到这样的回答,就跟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这种联系,缺乏基本的逻辑支撑。
贸易保护则穷,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开放,一定比不开放要好。
贸易保护保护的并不是所谓的民族工业,也不是保护的全体国民,贸易保护真正庇护的是那些打着民族旗号,为自己寻找靠山,避免市场竞争的人。
规律基本上是,越是保护、越是补贴,那些打民族旗号或者套补的人,就越发的烂泥扶不上墙。
黄奇帆最近的演讲说,「中国如果实施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于第二次『入世』」。这个说法没毛病。别人怎么封闭那是别人的事,自己国门开放永远是自己的国人受益。
那篇文章还说,「你是一小孩,你敢跟大人同台无规则格斗吗?如果对方是泰森,你敢吗?是不是得先保护起来,等你长大了,然后再考虑自由格斗?」
这种论述很有画面感,不辨细节、不明就里的读者很容易被带偏,因为这属于严重的类比不当。
在这个错误的类比中,假想的自由格斗三方,你、泰森和裁判。你和泰森来斗狠,看谁能最先KO 对方。当然你会被 KO 了亲。
这样的 PK,胜利者只有一方,赢家只有一方。裁判实际上是一个旁观者,最后举起胜利者的手。
但真实世界的自由贸易,显然不是一个以 KO 为目的的。自由贸易永远是互利的,而不是谁输谁赢的零和游戏。
自由贸易的世界有没有裁判?当然也是有的,但这个裁判是消费者,是市场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真实世界的自由贸易,并不是像上面这个错误的类比所描述的,厂商之间的直接上台挥舞拳头来PK。
相反,他们的 PK 是间接的,是通过讨好那个裁判,也就是消费者来进行竞争 PK 的。
当然,贸易双方挥舞的也不是拳头,而是产品。用产品向消费者招手,消费者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如果假如说将来某一天,小米击败了苹果,占领了美国手机市场。
形象地可以说是小米干掉了苹果,但真实的、严谨的、完整的表述,是因为小米手机质量过硬、价格合适、性价比高,消费者抛弃了苹果而转向小米。
是一个个购买小米手机的美国人决定了小米的生,和苹果的死,而不是两家公司的直接 PK。
但如果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突然说,小米手机是中国品牌,我们美国人民要保护民族品牌,保护苹果手机,打响保护苹果的保卫战。
就像特朗普经常叫嚣的那样,宣布对小米手机加征关税,又或者直接禁止美国进口小米手机。
这样的表演,当然会收获很多叫好声,众志成城,抗击小米,保护苹果,保卫美国。
但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小米肯定是受损失的,手机卖不到美国去了,钱就少赚了。但另一方面,那些原来觉得小米手机确实好的美国普通人,却因此卖不到小米手机了。
买不到小米手机的美国人,也会抱怨,但他们的声音一定会被湮灭在保护美国民族产业的呐喊中。更何况,民族产业危机之时,这样的抱怨是多么的政治不正确,所以恐怕连抱怨都可能会没有。
贸易保护、加征关税,看上去高大上的理由,在细节的逻辑推敲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参看上篇文章《细节,还是细节》。
所以黄奇帆说的,今天的中国,如果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实施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这不仅仅是『二次入世』的问题,而是真正的中国自信、中国崛起的问题。有这样开放的观念和行动,恐怕想不崛起都困难。
另外,这个公号在另外一篇文章《阿根廷是怎么从发达国家混成发展中国家的》中所写的这一句,「大量的外国货币涌入,通货膨胀高企」,如果说一句话暴露无知的话,大概就是这句了吧。
同一篇文章后面写的,「可供出口的物资变少了,按照供求关系,那些物资也变贵了,随后在阿根廷引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
完全没深入了解什么是通货膨胀,认为物价普遍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作者的确可能读了很多史书,掌握了一些的历史资料,但对经济学的分析却停留在了中学课本的水平上,这就是我的判断。
当然文章的结论更是错的离谱,更多分析可以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今夜别哭,委内瑞拉》。
所以我说,读史阅世尽欢颜,不识奥派也惘然。
不过有必要再次强调,这句话是不够谦虚的,或者说反过来,读了奥派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吹嘘的。
更或者说,读书这事也没什么值得吹嘘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读书并不多,全凭实干干出来的,同样令人尊敬。
读书,或者读点奥派,只不过是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思考罢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而如果你是一个实干家,不读也并没有什么损失。
祝读书快乐,实干快乐。
2019年05月10日
——————
上一篇:细节,还是细节
延展阅读:今夜别哭,委内瑞拉
题图:Ivan Aivazovsky | At night. Blue wave
相关书籍推荐,《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
一课经济学,精读第二季,继续和你一起读经典: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米塞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米塞斯《货币与信用理论》、罗伯特·墨菲《第一本经济学》、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
解读形式:讲义加音频。
只做精读,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精读。精读经典,传承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精读经济学经典。
- 2024年03月05日
-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