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再放一下题图。
我昨天晚上睡不着,用美图秀秀搞的,
早上发给朋友看,
一个当设计师的女友说,看了以后没吃早饭!
话题是从这一盆多肉一样的莲花开始的
有变色
还有内景
许家印亲自设计的恒大足球场,莲花造型。网友感慨,以后看着看着足球,就涅槃了。
这体育场的设计,引起建筑界强烈反弹,纷纷骂难看,批评强行占有公共空间,打破城市肌理。
搞象形建筑,对建筑师来说是个挺丢人的事,就像会了乘法以后还在用加法一样。
可我发现,很多普通人觉得:呃,还好啦。
有说不难看,有说无所谓,还有说就是美,莲花这么美的东西,放大不丢人!
看来,放大实物这件事,有一定群众基础。
本文暂且不讨论美,只讨论“大”的合理性。
追求大是人的本能
有位画家跟我说,在美院上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总跟他们说:“这个想法不错,放大一百倍就更好!”
大,是人类本能的向往,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放大,形成可见的奇观,是农民、艺术家和对城市抱有野心的甲方都爱用的手法。
农民喜欢大
这种对大的爱好,直接源自农业传统。
我们小时候看的科幻名著《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就描写了可以让几十个人一起吃的西瓜。喂饱人口这种最基本的诉求,形成了我们对大,基本的崇拜。
所以你很容易在各种农业有关的场所,看到放大的瓜果蔬菜雕塑,朴素的信仰。
很多县乡把重要产品做成地标。
挺好吧,一目了然,你知道当地盛产什么,浓浓的自豪感。
老司机喜欢大
美国号称公路文化,地方实在大,人们长途开车的比例很高。
司机在路上,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风景,有形状奇怪的东西,就会振奋一下。所以公路边的各种加油站、补给店,就喜欢搞吸引眼球的造型。
猜猜下面那个是壳牌石油的加油站?
在路边竖立巨大的象形物,似乎在宣示人类对于地平线的掌控感。
英国艺术家安东尼·戈姆利(Antony Gormley)1998年完成的这件钢铁雕塑,位于大公路转向一个郡的出口附近,生锈的样貌纪念当地工业传统。这几乎成了苏格兰的标志景观,旅游明信片都有那种。
不过英国人也是恶搞,当地人给这雕像起了个内涵外号,叫Gateshead Flasher,门头(地名)暴露狂。看造型,自己想,像不像?
中国也有的。
乌鲁木齐三屯碑巴哈尔路路口。仙女指路,小心弯道。
艺术家喜欢大
1988年,明尼阿波利斯雕塑公园开幕。由克莱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和古珍·凡·布鲁格(Coosje van Bruggen)夫妇创作的“勺子桥与樱桃”(Spoonbridge and Cherry)大受欢迎,这个雕塑几乎凭一己之力为这个美国中西部平平无奇的城市贴上了艺术的标签。
有勺就有叉。附近有个食品类的博物馆,加上卓别林的纪念地,为了向卓别林玩叉子的桥段致敬,瑞士艺术家Jean-Pierre Zaugg与Georges Favre 在日内瓦湖里戳了一把大叉子。
也有的艺术家,虽然用了象形的概念,但是经过解读和处理,玩得更抽象。
Jeff Koons的鲜花小狗,是艺术品,园林公司搭的就不算。
当这种放大的物件位于城市中,而不是接近自然的环境,他们的权力话语也在改变。
这时不再有人类对自然的努力掌握,更接近人们对城市的反思,逃跑,走神。
深受喜爱的霍夫曼,就是大黄鸭它爹,酷爱在城市环境,放各种放大的自然物件。
城市里的巨大奇怪东西典范,莫过于新宿的哥斯拉酒店,从街上就能看到。
人体本身,也是艺术家们喜欢放大了,摆到不应该的地方的对象,营造荒谬感。
魔法一样,只是放大尺寸,给人的感受就震撼了。圣地亚哥海滩的胜利之吻。
神喜欢大
宗教象征很喜欢搞大个子。
宗教里的大,还搭配着高。
总之就是超过常规的尺寸,才足以描绘神。
佛教是鼓励造像的,先民们温饱安宁的时候,就用造像造景来赞美神的恩典。
我们国家的奇观,乐山大佛。
都能想像在生产力不那么发达的岁月,坐着小船缓缓转过江湾,看到大佛,得是多么震撼的心灵洗礼。
人爬上山,真如蝼蚁般渺小。
顺便汇报一声,这佛近年被修复,也就是美颜了。现在这样:
目前国内最大的佛像,是108米高的南海海上观音。
只有从海上往回拍照,才能体会他的巨大。
基督教不崇拜偶像,他们一般用建筑的高,来营造崇高感。不过偶尔有例外,比如里约热内卢的基督。
与宗教一脉相承,营造崇高感为目的,还有各种世俗的纪念碑,也时有巨大的锤子之类的,就不贴图了,大家脑子里都有。
世界上最著名的象形纪念碑。艺术界段子手黄永玉老先生说的:“我上一次进入女人的身体,是进自由女神像。”
终于我们可以聊到放大的象形建筑啦。
象形建筑
象形本身,并不是原罪,也有拟生态被盛赞的。
比如拟天鹅和帆船的悉尼歌剧院,因为与地形配合得好,也符合剧院的定位。而且,人家是提取了元素,而不是一比N地放大。
什么是一比N的放大呢?来了来了……就是这种
以上是宜宾五粮液集团厂区内部的建筑。下面这个是宜昌稻花香集团。
毕竟是人家企业自己的楼。
真正仿真象形的公共建筑,据说是从昆明90年代的手机楼开始的。当时手机刚刚进入市场,去手机楼看手机,确实很抓人。
之后最有名,也最被业内人士接受不了的,恐怕就是河北三河的天子大酒店。被批呆板象形,坐落于居民区内匪夷所思。
为什么我觉得有点呆气还挺好玩的,很想上到这个窗口向外伸手。
有的形状,是风水的需要。
澳门葡京的老酒店是鸟笼子造型,希望你进去就不出来。
沈阳方圆大厦,聚财。
而有的,是为了象征意义。
如果你理解成前面种柿子的县会要在路口竖几个柿子,也就能理解了。
淮南体育产业园的乒乓大厦,以及我没找到出处的钢琴小提琴房子。
外国也有,美国俄爱俄州有个公司大楼这样
艺术馆博物馆之类的建筑,为了突出其文化属性,有时候也会用象形,最经典是世博中国馆的斗拱,人们更喜欢叫它大桌子。
重庆有家小艺术馆,猛一看是大桌子的仿版,细看,因为变形了,被当地人开玩笑说像一堆筷子,人生放不下的唯有筷子,真有重庆风格。
它还有个蓬皮杜式样的外部电梯呢,真“艺术”。
邯郸有个不知道干嘛用的“元宝亭”
从山下看是这样的
将传统文化的象征物,一比N放大,强势占领公共空间,搞到登峰造极,自大到不顾文化符号的抽象性,也不顾周围别的地形风貌,一根筋一般的霸气,是从万达开始的。
作为领先的大地产商,对文化标记的理解如此直接鲁莽,叹为观止。
青岛万达影城,海边嘛,搞了一个海螺。
南昌万达,江西是瓷都,就上一堆倒扣的青花瓷碗。
合肥万达,安徽有花鼓,是个鼓。
无锡万达城的一个地标,紫砂壶。
后来,万达不搞文旅了……可能这个系列不会有续集了。
看完以上种种以后,是不是对大莲花,有了一丝怜悯呢。
原来并非许老板首创,毕竟人类从来都是喜欢放大的。许老板只是犯了男人女人都会犯的错误,放大得不够含蓄。
体育场还将承担商业功能,恒大的算盘跟万达是一样,制造奇观,当一方地标,
如果不能保证以设计水平取胜,可以一招成名:象形!
用造型爱国!
来,一起想想,还有那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没有被建成房子的?
我先想一个:砚台——有人能造么?
嘁嘁喳喳女生班
文化策划人郝燕主笔的订阅号
开张才一个半月
急需你的支持
转发 点在看 往前翻那种支持
打赏 进微店买买买
那种支持
急得都 有点歪了……
- 2024年03月02日
-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