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的孩子们(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CS的孩子们(上)
作者:向素珍
2020.9
图片说明:1938年,部分低年级学生合影(拍摄于1938年)
从1909年起,“CS孩子”(CS kids)这一称谓被他们作为一个固定名词沿用至今,已经用了整整111年。今天,这一称谓又被加上了后缀——“CS kids2”或者”CS kids3”,即“CS孩子”第二代或者第三代。
这是足以让他们骄傲的称谓。
从他们记事起,就在这所学校启蒙、学习、成长,他们的人生由此起飞;在这座置身于中华大地上的西式学校里,他们受到了独一无二、水乳交融的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受益终生;学校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从1909年开学至1950年关闭的41年间,学校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这些苦难磨练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性格,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成为他们生命中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这是足以让他们骄傲的经历。
(一)校长黄思礼(Lewis.C.Walmsley)
1897年,黄思礼( Lewis.C.Walmsley)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湖皮克顿附近农场的一个农场主家庭。他的父亲希望他像两个哥哥一样从事农业。但是,黄思礼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计划,他希望读书并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他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双学位。
当时, 到东方去传教的运动激励着加拿大青年,黄思礼也渴望到遥远的东方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他的理想是去日本。但是,在多伦多大学读书期间,他与一位温柔漂亮、酷爱戏剧表演的女同学康斯坦斯(Constance Kilborn)相爱了。康斯坦斯出生在中国的四川成都,父亲是四川现代医学的开拓者启尔德(Dr. O.L. Kilborn)。康斯坦斯希望黄思礼跟她一起去中国。大学毕业后两人结为夫妻。1921年,他俩与康斯坦斯的哥哥启真道(Leslie Kilborn)夫妇、云从龙(Earl Willmott)夫妇等一群满怀热情、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加拿大温哥华登上“俄罗斯皇后号”轮船,一同前往中国。到中国后,他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黄思礼。康斯坦斯也随夫姓,取名黄素芳。从此,他和他的家庭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说明:1921年,6对年轻夫妇乘坐“俄罗斯皇后”号轮船从温哥华前往中国。他们中有的成为了华西协合大学日后颇有影响的人物。前排中为云从龙(Earl Willmott);第二排左一为黄素芳(Constance Kilborn Walmsley), 右一为启真道(Leslie Kilborn);最后排为黄思礼(Lewis Walmsley)。
1923年,在成都学习了两年中文后,黄思被任命为华西加拿大学校校长。这一安排让黄思礼有点意外。他绝没有想到满怀抱负来到中国竟是去做一个“孩子王”。但是,他接受并很快适应了这一角色,一干就是25年。凭借矢志不渝的努力、才华和人格魅力,黄思礼成为一位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爱戴的、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图片说明:1935年,CS孩子为黄思礼画了一幅漫画,表达了对校长的热爱。
在漫长的校长生涯中,黄思礼全身心投入到对孩子们的培养教育中。他注重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入教学之中,组织孩子们学习中国书画,鉴赏诗歌、收集春联、参观古迹、走进庙宇、制作风筝、品尝川菜等等。他秉承建校初期“让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塑造个性这一生活的最高目标”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精神、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和高尚品格的学生。
图片说明:1936年,黄思礼给CS孩子们的信(选自1936年《CS杂志》)。黄思礼以一个长者的胸怀,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表达在信中。这些发自肺腑的谆谆教导影响了孩子们一生。
亲爱的孩子们(译文):
在此我想对你们表达我内心的一些想法和期望,因为在接下来的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中我将伴随着你们。
你们将在这些年干些什么呢?十五年后的你们将是什么样子?你们将在哪里?你们将来会干些什么?那时我是应该喜悦地去认识你们,还是从我们的会面中失望的离开?
生活应该是不断成长的过程,不断增长经验,不断拓宽视野,以此来增强创造幸福的能力、扩大快乐和幸福的满足感。我希望你们永远也不要愚弄自己:通过表现自己显得久经世故和十足的优越感,或十分冷漠无情,或现实沉沦,或愤世嫉俗,来试着让自己看起来似乎“长大”和成熟。
另一方面,我希望你们对生活始终保持信念,充满信心,当你们长大了才会做伟大的事情;你们也可以创造任何丰功伟绩;整个世界任你们徜徉!坚持这些梦想!(这是建议,而不是一种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没有梦想就能获得成功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这个世界从来也不需要成天幻想超过实践的人。
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对那些陪伴你生命旅程并且十分善良的人们失去信心。我希望你们将永远不要对整个世界失去信心,相信这是对我们发展自己独特个性的必要条件。我希望你们能对那些激发自己最好才能的人们充满信心。我期待你们每一个人被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兴趣和信心所激发,并亲身经历,去见证另一种新生活的奇迹,新希望的奇迹。这比任何其他奇迹都更伟大。
我有时十分担心针对传教士孩子的一些批评:他们不负责任、无助、被动等待、粗鲁无礼、自以为是,等等。不幸的是,你们通常被置身于被愤世嫉俗者当成抨击目标的境地。我希望你们以一种方式正面迎接这种挑战,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莫须有的批判流言不攻自破,让人们对流言充耳不闻。
我希望你们能够像戈尔迪之结(希腊神话中的一个难题)一样解决生活中那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他寻求幸福,他拯救自己的生命,他就在你们中间,发现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可以想象的最伟大的冒险。
我多么想知道十年之后,十五年后甚至二十年后的你们是什么样。
黄思礼
1936年
图片说明:黄思礼夫妇和他们在成都出生的4个孩子(拍摄于1938年)
黄思礼除担任华西加拿大学校校长外,他还教授数学、化学、物理、自然科学及体育课程。他的妻子黄素芳则教授英语、文学、历史和西方戏剧,并兼具学生美育教育、组织排演戏剧与歌舞剧。在授课中,黄思礼把教室变成了孩子们愉快的天堂,他说:“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我要让教室里充满着快乐、洋溢着欢笑;教室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殿堂,也应该是他们玩乐的地方。”
图片说明:黄思礼在他的办公室(拍摄于1935年)
图片说明:黄思礼博学多才,兴趣广泛,擅长绘画。从加拿大往返四川,黄思礼一次次途经长江三峡。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的景致常常让他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闲暇时,他会背着画板,寄情于四川的山水之间。黄思礼一生创作了许许多多油画作品。在这些纷繁的画作之中,长江三峡和中国的山水田园是他绘画作品的主要内容。他将自己对中国的爱倾注在一幅幅画作之中。
图片说明:黄思礼痴迷于中国文化,尤其钟情唐代诗人王维。1958年,他与张英兰合作翻译出版了《王维诗集》,并写作、出版了《田园诗人——王维》一书。
图片说明:1957年夏天,黄思礼应邀访问中国,在中国游历近六千英里。在成都停留期间,他走遍了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走访了已经变成四川医学院的原华西协合大学。在那里,他又结交了许多新的中国朋友,观察到了大学里的各种变化。回到加拿大后,他撰写了《华西协合大学》一书,该书记述了华西协合大学从征地、募捐、建校、招生、发展的过程,成为研究华西协合大学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该书于1974年正式出版,1999年由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何启浩、秦和平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受战争的影响,学校于1943年停课。1945年,黄思礼回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读教育学,两年后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毕业论文的主题是——《论中国的传统教育》。1947年,准备留校工作的他突然接到了教会的邀请信, 希望他回到成都继续担任加拿大学校的校长。黄思礼毫不犹豫接受了重返中国的邀请。
图片说明:1947年,黄思礼带着妻子儿女再次回到了成都。同年9月,加拿大学校重新开学(拍摄于1947年)
1948年底,黄思礼应邀回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担任教授,从事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教学工作。他多次受邀担任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顾问,鉴定和整理了大量的中国藏品。
从1923年至1948年,黄思礼将人生中最富活力的20多年奉献给了华西加拿大学校。这所学校人才济济、硕果累累是对他心血付出的最好回报。
图片说明:黄思礼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拍摄于1950年)
图片说明:回到加拿大后的黄思礼夫妇和他们在成都出生的子女。在中国生活、工作和成长的经历,永远是他们一家共同的话题(拍摄于1950年)
图片说明:1983年,已经86岁高龄的黄思礼带着家人重访成都。途经长江时,他仍然不忘将长江三峡收进他的镜头里。(拍摄于1983年)
下图为黄思礼(中)与他在成都出生的2个儿子(分别为左2和右2)和2个女儿(左3、左5)在华西加拿大学校阶梯上合影
1989年,黄思礼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终年92岁。
(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幼儿园生活:
华西加拿大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日制学校,幼儿园是洋娃娃们进校的起点。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就成了名副其实的“CS孩子”,开启了他们独特而精彩的人生。
大熊猫潘多拉:
1938年3月,在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迎来了一个大自然的使者——活泼可爱、取名“潘多拉”的大熊猫。
这是华西协合大学应纽约动物协会的请求从灌县的大山中带回的一只大熊猫幼仔。潘多拉的到来令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争先恐后和潘多拉玩耍,成为最早的“大熊猫粉丝”。
文字说明:潘多拉到华西坝后曾一度住在化学系教授陈普仪(Roy Coniston Spooner)家后院,这让陈普仪的儿子大卫(David Spooner上图第三张右1)非常自豪。2个月后,大卫随父母一道将潘多拉带到美国。(拍摄于1938年)
图片说明:出生于华西坝的Marion Walmsley Walker(左)与姐姐Eind Walmsley Sills和“潘多拉”在一起(拍摄于1938年)
图片说明:与华西加拿大学校孩子们相处了2个月后,1938年5月18日,化学系教授陈普仪(Roy Coniston Spooner)利用回加拿大休假的机会,将潘多拉带到美国。潘多拉于1941年5月13日在美国去世。这是1949年前在国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只大熊猫。(拍摄于1938年)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向素珍,《老照片项目小组》重要成员。十多年来,多次举办了反映中加友谊的展览和老照片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协助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加拿大总督于2013年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永远的华西
文字编辑|永康
预览审阅|勇哥
责任编辑|月亮舞蹈
联系我们|yydhx@qq.com
你的一个“分享”
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