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教师离职,何须太惊诧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公办教师离职,何须太惊诧
文/山栀子
近日,杭州某城区教师纷纷离职的现象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据悉,该区已有辞职意向的教师人数达30人,估计假期离职人数在60人左右,入职走向多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民办学校。
全国各地,从乡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公办教师辞职早已不是个例。或到民办学校就职,或招考到优质公办学校,或干脆“下海”经商。尤其是在近几年,发达地区公办学校对外招聘政策日渐优厚、民办学校发展如雨后春笋,公办教师离职跳槽的现象不足为奇。
此次杭州城区公办教师离职之所以再次引起关注,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杭州是经济发达地区,公办教师保障水平一直很高;二是教师辞职人数较为集中,且数量较大;三是教师离职出现新走向,从学校流向社会培训机构。
梳理各类媒体和众多网民的声音,很多人将公办教师离职的原因归咎于“体制”和“机制”问题。于是,杭州教师离职潮又一次将教师网民的情绪引向了对体制内教师成长环境与工作待遇的不满与批评。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同行们,在面对这一新闻事件时,十分惊诧,十分感叹。
其实,公办教师离职,何须惊诧!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教师的生活不能是只有精神的富足,“教者从优”才能保障“优者从教”。说到底,公办教师离职,无非就是一个待遇问题。说得好听点,获得感和成就感,决定着一名教师的去留。
公办教师离职并非现在才有,只是而今教师离职的环境更成熟。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养老保险并轨正式实施后,教师过去聊以自慰的“铁饭碗”已被彻底打破,虽有公办身份,实已成了一名真正的社会人。教师过去端着“铁饭碗”,同时也被一条条“铁规”束缚着,缺乏来去选择的自由。而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自由择业,大众创业,既是政府倡导,也是大势所趋。教育,虽有其社会公益的特定属性,但也不是改革的“特区”。教师自由流动,也势必将成为一种常态。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公办民办也好,这里那里也罢,工作在哪所学校,都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情怀没有变。至于那些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培训机构的人,已不再是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又何必去评说其选择。
还要看到的是,杭州公办教师离职,背后还有着其地方特殊政策的驱动。杭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鼓励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间有序流动,不受编制、职称等影响。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公民办教育同步发展、共同发展,这无疑是当前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地改革。在这样的开放、创新机制下,公办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预计,公办教师离职的潮流在不久的将来,会来得更“猛”。
不只是杭州,也绝不止于杭州。
新陈代谢,进退自然。不必对公办教师离职过分惊诧。因为,机制活了,教师活了,教育也就更加活了。
(本文系原创作品,已刊发于2017年7月27日《湖北日报》网。)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