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简介
汪洋,本溪人,网名:云朵。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本溪分会代秘书长、通讯员。
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巡展~本溪站
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本溪分会通讯员:汪洋
2019年4月18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指导,北京三达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中心主办的《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摄影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了开幕仪式。
2019年12月4日《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走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自北京首展后,先后在深圳,唐山等地巡展。我市是东北唯一展示城市。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指导,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北京三达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中心,中共本溪市委,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电视台,市文联承办的《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摄影展本溪站正式开展。
国家工信部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罗民,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伟才在开幕式上致词。
自2017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开展两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发布53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为进一步明确国家工业遗产认定、保护管理和利用发展等要求,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工业遗产影像志》摄影展旨在弘扬工业文化,传播工业精神。展览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标准,从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单位征集的669幅摄影作品中甄选出百幅照片进行展出,以独特的视角和镜头,生动、立体地展现工业遗产的历史人文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展览涉及能源、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工业领域。
国家工业遗产-辽宁篇
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和典型代表。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征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宁工业文化,这种文化底蕴厚重、特色鲜明,炫丽夺目,给整个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地区、一个省份都难以比拟的。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我省工业遗产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内涵丰富,丰厚的工业遗产正是辽宁激情岁月的积淀,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和曾经的光荣与梦想。这次影展专门设立了辽宁展区,通过一幅幅照片,饱含历史瞬间,展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勃勃生机和深厚底蕴。其中《长子情怀》更是展示了本溪钢铁的前世今生。让参观者重温了本溪的辉煌历史,提升了大家的工业文化素养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董凤安简介
董凤安,1960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特邀摄影师、辽宁省摄影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副主席、本溪分会主席,辽宁省纪实摄影协会副主席、本溪分会主席,本溪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本钢摄影协会主席。1980年开始摄影,至今发表作品千余幅,有近百幅作品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2001年获富士反转片年度优秀摄影师奖,获柯达反转片比赛中国摄影十杰奖。2002年作品《世纪之光》获上海第六届国际影展金奖。并获PSA金质奖章。同年《珠峰之晨》、《扎达古塔》、《中国西部》作品获11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三枚金牌。2002年获本溪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学科带头人。2005年,获本溪市首届徳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6年获本溪市政府最高奖——天女木兰奖。2019年3月荣获辽宁省旅游摄影金像奖。2019年9月获中国图片摄影大赛典藏铜奖。
此次巡展近百幅作品,董凤安老师《长子情怀》二十余幅作品入展,以下为董老师入展作品欣赏。
国家工信部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罗民,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伟才等领导参观影展,董凤安老师在为罗民主任讲述本钢一铁厂的前世今生。
一名摄影人的长子情怀~董凤安
我想,摄影人拍到最后就是——我们能为社会做什么,能为社会留下什么——这就是我要做的……
——董凤安
在辽宁本溪有这样一个男人,他背着像机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穿梭在本钢厂区中,他就是摄影人董凤安。
初见董老师的工业纪实片是在辽宁旅游摄影协会金像奖的影展上,那种沧桑所带来的艺术感让我折服,空旷的厂房,一把沉旧的铁椅,一双工作鞋,明媚的阳光,我能感受到董老师在拍摄时的严谨精神。同时使我透过片子感受到董老师浓浓的情怀,透过那阳光看到他对工厂的热爱和对摄影的追求,让人感到亲切与温暖。
至今获奖无数,在风光摄影上取得了无数荣誉,在20年前毅然决然的转型拍起了工业纪实~本钢一铁厂,当我看到董老师的组片我震撼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情怀,让一位摄影师用20年的光阴,放弃原有的荣誉从零做起,20年,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几个20年,他是用自己的青春来谱写了对家乡,对本钢的热爱。
本钢一铁厂随着时光的流逝已完成它历史的使命,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为共和国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载入史册的。
一号高炉于1915年建成投产,由日本财阀大仓与清政府合资兴建,2008年高炉正式关闭,至今屹立一百多年。炉体设备购于英国匹亚逊诺尔斯工厂,它曾是东北钢铁工业第一座高型炼炉,也是亚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高炉。中国第一批枪,第一门炮,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颗返回卫星,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第一枚运载火箭,都曾经使用过它炼出的优质生铁。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次偶然的相遇,有幸结识了董老师,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董老师放弃风光摄影走进一铁厂的拍摄,董老师用他朴实的一句话回答了我:“我是本钢人。”多么朴实真诚的一句话,我问董老师:“您当年在风光摄影方面取得那么多的荣誉,如今毅然转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你觉得值吗?”老师说:“大家都知道我是拍风光出身,拍摄风光片拿了很多大奖,但得奖之后我却常常思考,摄影到底要做的是什么。从长远看摄影人都有几个愿望,一个是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写入摄影史;一个是自己的作品能否进入档案馆,能否传世;再一个就是能否作为印刷品被流传。作为我自己来讲,越拍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重,在取得成绩的背后,我到底能为家乡本溪做什么,为本溪留下什么?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从风景摄影转到工业纪实摄影的原因。”一段朴实的话语让我感动董老师对家乡的大情怀,让我肃严起敬。在20年的拍摄中,董老师用手中的像机记录着一铁厂的点点滴滴,工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一号高炉的关闭仪式,当那把铁锤敲响时,一号高炉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董老师记录了那历史的瞬间。在拍摄中每张片子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和浓浓的本钢情怀。那些年,作为本钢一名普通的宣传干事,拍摄一铁时,常常要清晨就从歪头山的家中赶到一铁厂,中午有时只吃一个面包或不吃饭,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拍摄,为拍摄出更真实,更生动的片子,他给任何人拍一张片子,特别是工人,都会洗一张6寸的照片送给他们,工人们看到了心里总是非常高兴,情感上也与他更加亲近,所以第二次、第三次再拍摄的时候,工人们就会流露出很自然的状态。与被拍摄者沟通情感、到外地拍摄老劳模、邀请被拍摄者回本溪拍摄等等,这些费用都由董老师个人出资。
20年如一日的拍摄,全部的费用都是自费,是怎样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来支撑着他?这是一名摄影人对生他养他的土地浓烈的热爱,是一名摄影人的责任,他要用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来为家乡留下永久的历史财富,让后人们为我们的家乡,我们本钢人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也为国家,为本溪,为本钢,留下历史的财富,它是不可复制的,永久的记忆。
董老师这种担当、责任、负重、奉献的精神表现出了一位本钢人对家乡,对工厂的情怀。
董凤安老师是用他的青春来记载一个时代的变迁,为历史和后人留下永久的财富。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