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茅庄那些事儿(下)

关注『印象甘露』
有你,甘露才完美
东茅庄-村景
1、茅庄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到清朝道光年间,东茅庄孕育出了七个堂,它们由东向西分别是務本堂、景德堂、养浩堂、树德堂、谦益堂、毓秀堂、宏绪堂,一看这些堂号名字便知村里是儒风甚笃。
每个堂前面都有一个标志性的门头,门头上有精美的砖雕,上面刻着福禄寿喜图案或二十四孝的故事。穿过门头走入堂内仿佛置身于一个“村中村”,堂里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穿过那一户户人家可以听到犬吠鸡鸣声,可以闻到灶膛烟火味,可以看见小孩在厅堂里玩捉迷藏,可以看见疲惫的男人由妇人给他刮着痧,可以看见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在窸窣挪步……
东茅庄这些堂中出了不少人才,但最富盛名的一个人物要数养浩堂的朱康侯。
朱康侯出生在1881年(清光绪七年),此人最早是跟苏州名医曹沧州学医的。先说朱康侯的师父曹沧州,这位大咖是因为医好了慈禧的病而一举成名。当曹沧州背着药箱跨进紫禁城时,他最担心的事是听说给皇后和贵妃看病不能直接用手把脉,只能用红丝线牵着对方的手去感受病人的脉息,所以那天“老曹”是一脸愁云,当他叩拜完毕抬眼看见老佛爷时终于放下了心,因为“老曹”一看老佛爷的气色便知她患的是“富贵病”,于是“老曹”开的药方特别简单,就让慈禧服用三钱萝卜籽。果不其然,慈禧吃了后狂拉肚子,泻毕,上下通气精神爽,好了!老佛爷凤颜大悦,赏了“老曹”一个正处级的官职,所以民间有“三钱萝卜籽,换个红顶子”的说法。
朱康侯这个人在医术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他这个人头脑灵活,加上他师父“老曹”的人脉关系,他在商界混得是风生水起。鼎盛时期他在甘露和无锡都开有“木行”和“茧行”,他也是苏荡轮船公司的老板,在官场上他还被清政府授以五品花翎的虚衔,想在那个时代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因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也就被授予布政使三品虚衔。朱康侯可以在“甘露二老爷”出位时对各村先后的出场次序有发言权,也可以在县衙门的大堂内和县太爷并排就坐,那个年代的朱康侯可谓风光无限!
茅庄河-曾经停满了各种船只
朱康侯与小妾生有一儿,也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名朱兴祥。在朱兴祥结婚的那天,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云集茅庄。中午时分,只见茅庄西面的河里已经停满了小汽艇、小火轮、帆船,各类船只前后绵延数百米。当远方的客人刚下船踏上茅庄村的河岸时,首先迎接他们的是朱康候的大管家阿贵,一番礼仪寒暄后由他引领客人去往康候老爷家。客人没走几步就听见优美爽脆的锡剧声传来,只见在一个大戏台前人头攒动,这是朱康侯从城里请来的名戏班,在村西头专唱锡剧,同时还在村东头也搭了个戏台专唱越剧,客人各听所爱。
朱康候家位于村的中部,快到他家时看见有两个伙夫模样的人在赶着几头猪,客人中间有个金发碧眼的洋人女士奇怪的问:“what are They doing”阿贵让人翻译回答:“这猪是酒席上做菜用的。”洋人女士突然用生硬的中国话问:“这个时间还没有杀猪,来得及吗?”阿贵一笑回道:“早上已经宰了几头猪,这几头猪是备用的。”
这次婚宴办的是流水席,菜吃完了再上一直循环不断,陌生人路过此地坐下吃便是,没人问“你是谁”。东茅庄的七个堂为了端菜和参观方便,各堂之间的隔墙临时敲掉使之相互连通。
那天晚上茅庄还燃放了盛大的烟火,整个夜空成了不夜天,宾客穿梭于各堂之间,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喝酒、聊天、听戏、不亦乐乎,那晚的乡野小村茅庄沸腾了,不知此处是在天上还是人间。后来朱兴祥和他媳妇全都染上抽大烟的恶习。在朱康侯过世后,朱兴祥无所事事,最后败光了全部家当。
西茅庄-河滩风光
2、传说西茅庄在清末出了一个人物叫朱载文,此人功夫了得。一天,一云游武僧慕名而来找他比试,双方在朱载文厅房内相互抱拳致礼,四目相对,目光如电光火石般迸射碰撞。
正在和尚开口说“朱师傅请赐教”的当口,屋子上方传来一声鸟叫,朱载文闻声临机出腿往厅内的一根柱子上一蹬,和尚顿时觉得房屋摇颤,屋顶瓦砾声响……他连忙作揖道:“朱师傅神力,小僧无知,多有得罪,我先行告退了。”
又过五年,那和尚托道上的朋友捎来口信,定于某月某日欲找朱载文再次比试。朱载文闻讯后让妻儿给他做了一口棺材,在里面放了一个盃头和一把锋利的小刀。
是日,和尚如期而至,载文妻子哭着告之:“我家主人刚仙逝,棺材尚未入土,就在隔壁。”和尚失落之极,手扶棺材佯装大哭,实则暗暗运气沿棺材走了一圈。待和尚走后,朱载文和妻儿打开棺材,看到里面的盃头已成粉末,小刀已经扭曲变形,一家人不禁唏嘘不已。
茅庄-老屋门
3、在无锡县志上记载有这样一句话:茅庄因为村东有祠堂而得名。说起朱家祠堂,必须说一下清末民初茅庄的经济模式,那就是“男商女耕”。茅庄的成年男人大多在外创业,女人在家耕织带小孩。
茅庄人在外从事最多的行业是开药房,其中以养浩堂后人朱元生在苏州开的“泰来大药房”最为风光。抗战时期,他家的小轿车白天出入苏州城门时不用检查,晚上新四军悄悄去他家取点“盘尼西林”带走。另有养浩堂第三十四世孙朱芸圃、朱学圃兄弟俩投资三十两黄金,在常熟开了家“葆生堂”药店,后来也颇具规模,如今在常熟大西街还保存着那栋建筑。
朱家祠堂就是那些在外经商的茅庄人众筹修建的,祠堂位于茅庄往东200米处共五开间,祠堂的地基很高,看着显得非常庄严,神秘。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天,有一孩子出没在朱家祠堂附近,他提着篮子藏在旁边的桑树林里,眼睛不时盯着祠堂西面的“草头田”(红花田)。孩子是茅庄村里的小孩叫石头,此时他心里幻想着把这草头先用开水一焯,再卷成团子状往面粉上一滚,再煮熟……他想着想着咽了咽口水,趁着看田人走远之际 ,猫着腰迅速冲向田里偷起草头……。看田的中年男人今天似有觉察,突然赶了回来,石头急忙逃往不远处的朱家祠堂。他硬着头皮推开祠堂那神秘的大门,只见里面供奉着很多朱家先祖的牌位,那些牌位密密层层而且特别高,底色是红的,字是金色的。
石头觉得有点瘆得慌,但也只能躲在牌位后面先藏起来再说。可他刚刚蹲下,突然发现牌位后面早有好多粗壮的“家蛇”盘踞在那里了。那些”老伙计”显然已经多年没有人来打扰了,今天见有不速之客过来就伸起蛇头吐出“蛇信子”来回晃悠着,石头见状吓尿急哭连忙逃了出去,待回家后他倒在母亲怀里抽泣着,这事对小石头来说可是细思极恐呀。其实这些家蛇从来不伤人,在后来的“整田平地”时,朱家祠堂被拆除,那些仁慈、忠诚守候的家蛇被村民用大箩筐抬着“请”了出去,回归到大自然。
在当时江南的一个小村庄能修建如此规模的祠堂实属罕见,这也非常考量那时茅庄人的智慧,后来朱家人想出了一招“一石三鸟”的好棋,就是在祠堂前面挖了一个巨大的鱼池,一来“水和财”有特别寓意,二来把挖出来的土修了一条名叫“黄金田岸”的大路。再把多出来的土在村东头垒了个土高岗,起到风水玄关的作用。
奖状-茅庄初中教师周祖炳
4、茅庄在抗战前期村里有私塾,位置在村东头的竹林处,里面只有一个教书先生叫“陆和尚”。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有鬼子进村来扫荡,这些日寇翻箱倒柜寻找“细软”,后来在私塾里鬼子发现了一件新四军的衣服,最后私塾被日本人一把大火烧光。
解放后,在60年代茅庄小学继续复办。早期学校里只有几位老师任教,其中有施耀良、洪辛地、陆婉中等老师。到了1968年9月,茅庄小学在周祖炳老师的主导下开始有了“戴帽子初中”。
那时候条件艰苦,学生上的都是“复式班”。上课开始,老师先给低年级同学授课,布置好作业后老师就给高年级的同学上课,在那块高七十厘米宽一米二的黑板上传授知识,涂写出了艰苦人生中的华彩!
在1969年末的一天,八年级的老师去往课堂时没有带上课本,今天他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师先感慨的对同学们说:“茅庄学校即将完成在东茅庄的历史使命,不久将迁往翁家里。”同学们都“啊”的一声,十分惊诧,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流露出几分不舍。老师把一张《人民日报》打开,饱含深情地朗读了上面的头版文章《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再由学生齐声跟读。
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清苦,偶尔可以改善伙食的菜是豆腐,有时候豆腐郎挑担到茅庄,豆腐很快就卖完了,那几位老师正好在上课而错失了打牙祭的机会,于是老师们调侃着写了一句话:苦煞茅庄村,豆腐当子活人参。
茅庄人经商不忘重教,解放前有务本堂后人朱时龙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现代也有养浩堂后人考取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一个偶然,成就了茅庄这个村落,人们在这里耕作、生息。一个偶然,村里的男人走出了村庄去往城市打拼,他们书写着一个个创业传奇。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会给现在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去深思体会。那些曾经的堂和祠堂可以消失,但是祖上那种治家立业,谦虚好学的魂魄永远传承!
征文来稿邮箱:yzxy518@163.com挖掘历史 记录当下 展望未来印象甘露
印象甘露一个有爱的小众平台甘露声明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署名文章文责自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后台联系。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