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好久没见,别来无恙?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6月份跟腱断裂了。如今能走路能开车了,不过还没恢复到100%的状态,跑步也还不行。只能说可以苟且地晃悠晃悠。而受伤“复出”后第一次出差,是武汉。所以很久没“揭锅”的公号推文,就来发一组武汉的图片吧。不是第一次去武汉,但以前每次都是避开城区在做活动,对武汉市区真正的模样一无所知。当然,这次去,也因为它所经历的至暗时刻,拥有截然不同的期待。出差结束正好是周末,留下来闲逛了一天半,没去出名的景点,因为目前所有景点虽然免费,但都要预约。况且我也不是那种挤景点的风格。于是就在街头巷尾找点吃的,喝杯咖啡,肤浅地尝一尝,看一看。谁料到,仿若误入了一个虫洞,被一把拽回到从前的时光……/ 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热干面,豆皮,蛋酒……好些人知道我要去武汉,都在微信群里遥远地“点菜”,要替他们吃上一口,仿佛那些记忆的美味,只要是身边的人吃一口,发张图,也能缓解他们的馋思。我在别的地方吃过热干面,但之前在武汉没吃过,惭愧。觉得稍微有点干口,所以兴趣不算浓。但总归是来了,试试本地正宗的味道,也是需要的。循着别人的推荐,找到了粮道街上一家名为“天天红油赵师傅热干面”的店,典型的武汉小吃店,除了不再用现金零钱来买单,其他的部分,仍旧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样子。那些没有被时光改变的老字号,能在现代商业的卷席下活得好好的,不能不说是本地人的幸运。我没有大量吃热干面的经验,也就没资格给他们家打分,不过自我感觉味道还行——我这个人作,“还行”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意思了。但就是记住吃之前要多扮扮,多“操操”,把底部的酱料味道都扮均点。赵师傅家还有一个特别红火的小吃——油饼包烧卖,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奔着这道可口的小吃而来。炸得酥脆的油饼,里头夹着偌大的烧卖,颇为夸张的长相,口感上也非常丰富。不过我嫌烧卖里肥肉巨多,太过油腻,个人兴趣不大。单吃油饼,却也不错。
↑油饼烧卖↑就餐环境倒是不要期待,就是本地的小吃店忽然想起来,以前看微博或刷圈,总会看到一些武汉的朋友说,离家久了,每次回去下了飞机,第一时间先跑去搓一碗热干面。只要有一种能令人牵挂的家乡“味道”,证明这座城市,就有让人幸福的理由。/三镇民生甜食馆/汉口这一边,如果仅仅从建筑和街景来观察,特别容易产生一种身处上海的错觉。这不是夸张,而是因为武汉当年也曾开埠有过租界,所以保留了大量租界风格的建筑,丝毫不逊色于魔都的万国建筑群。三镇民生甜食馆,就处于胜利街的一栋老旧建筑里。最最有趣的地方,也正在于此:那些一栋栋带着西洋风格的建筑里的买卖营生,却是最接地气的武汉本地传统的吃喝之物,是武汉人生活最纯粹的部分,根深蒂固,难以磨灭。那些由租界所带来的匆匆的西洋之风,只是轻轻吹过,丝毫动摇不了千百年来骨子里的生活习俗,只能最终相映成趣。三镇民生甜食馆,名字就蛮有意思,“三镇”说的肯定就是武汉三镇,“民生”二字,代表它接地气的传统小吃风格和依旧感人的小市民价格。三鲜豆皮8元,普通精制热干面4.5元,蛋酒3元,特色糊米酒3元……单单这物价,就会有穿越时光的历史感。至于“甜食馆”,真不太搭界,大部分都是咸的,不知道为啥是甜食馆。消费的过程也很古典,前台收银台先买“代金币”,一颗颗圆形硬质的塑料,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金额,然后拿着这些“代金币”去一档档的窗口去要你想吃的。如今一些时髦现代餐厅里的开放式厨房设计,在这些街头老摊档看来,都显得嫩了吧唧,他们才是古老中华美食里的开放式厨房领衔者。前来就餐的就是本地人,拖家带口也好,自己一个人蹓跶过来也罢,大家吃完就撤,不多做任何驻足,更不似粤式老茶楼里还会把盏喝喝茶,真的就是快速填满肚子的快餐店,翻台率超级快。当然这环境也没有那种适合久待的舒适感。↑蛋酒,其实就是醪糟(甜酒)煮蛋↑三鲜豆皮,是豆皮包着糯米,馅中有鲜肉、鲜菇和鲜笋↑牛肉粉,这是瞎点的,没啥特色,请忽略吃完出门的时候,门口坐着一位大姐,手端着一摞纸巾。她的工作,就是给大家发纸巾。很神奇的存在,对吧?也正因此,你不会觉得自己身处在2020,更像是1990年的某个阴天的周日,你走进了一家每天都去吃饭的馆子,掏出纸币,熟练地对服务员说:“蛋酒一份,豆皮一份,再来份大份的热干面。”
/小民大排档&汉小城湖北菜老汉口/如果说秋季的白天是属于热干面、豆皮的,那接近午夜的武汉,应该属于啤酒、鸡爪、田螺、牛蛙、毛豆、炸土豆片、藕汤……这时候,小民大排档的名字不得不提。如你所见,每道菜都是下酒菜,武汉家常菜式里的咸、香、油、辣,一样不缺,甚至更浓郁,对于习惯清淡的广东人来说多少有点重口味,但如果你要面对一瓶瓶啤酒的进攻,那它们是舌尖上最适合放纵的好伴侣。啊,要问哪一个味道最值得推荐……鸡爪不错。老板兼创始人是一对夫妻,他们用高压锅炖软了鸡爪,再用各种卤料和酱料来翻炒、入味,所以鸡爪是招牌中的招牌。我可没那么无聊,去专门搜过人家老板是如何做鸡爪的,只是他们店里的电视屏幕一直在播放电视台对老板的采访纪录片,看得出来已经是当地餐饮类媒体圈的宠儿。
环顾一圈,这里是属于酣畅淋漓的夜,属于不需要设防的味蕾,这就是武汉“小民们”的深夜食堂,即便只是匆匆路过的我们,也在这一刻没法逃离。而另一家夜里还能大快朵颐一顿湖北菜的店,叫“汉小城.湖北菜老汉口藕塘”。我不知道是否所有汉小城的分店都如我所去的吉庆街那家那样,但我强烈建议游客们可以去一下,因为它装修成起八十年代的模样,有点像文和友的形式,不过是武汉的做旧版,有点意思。藕塘超级好喝,藕粉得要死,一边吃一边很快就变成蜘蛛侠,这种感觉,已经十几二十多年没出现过了。只有我小时候吃过这样的藕。一瞬间,让人感怀。如若下次有武汉朋友来沪,强烈要求带几根藕。/昙华林社区菜场&520世外Cafe/如果说上面的地方都是用经过时间沉淀的美味把你拽回武汉的旧时光里,那我无意中闯进的昙华林社区里的某个菜市场,则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真实地把武汉最淳朴的古老菜场呈现在眼前。一条T字形的小街巷里,散布着一家家看起来不太正规的“小店”,你不确定,它们到底是临时的市场摊档,还是颇有些年岁的存在。但周围社区的途经这里,随便扯着家常,就带走了几塑料袋的菜,然后大家再挤过巷子,消失在一栋栋外观斑驳的筒子楼里,瞬间把我带回了小时候的那些生活场景里。我以前总说,要感受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就要去当地最原始的菜市场里看看,你将有机会能读懂它的生活气息。而武汉这条不知名的巷子菜场,是出人意料的邂逅。甚至怀疑下一次是否还可以重新找到它,会不会它就消失了?只是我应该不会为了它再去一次,就让这一面之缘,成为画面里的永恒。之所以途经这个菜市场,其实是穿越迷宫一般的小路,去一家叫“520世外Cafe & Bar”的店。它藏在昙华林小学对面的巷子深处,周边被高高低低的老旧民居簇拥着,找起来还挺费劲。昙华林这里本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我不知道是啥。但你可以从周边古旧的民风和街景看出来,这个地方它有自己的故事。而且明显已经经过商业和文艺化的包装。但520世外Cafe却如它名字所示,跟这些商业气息不太沾染。它并不是一个开着大门做生意的店。它属于三栋“别墅”——说民居也行——集合体中的其中一个部分,大门常年闭着,你要是不打电话去预约,不一定有位置,甚至连大门都不一定可以进得去。咖啡馆“主人”是一位热情和勤快的女士,但没搞懂她究竟是老板还是打工人。至于这里的环境,啊,还是一起看看图吧。整个咖啡馆分成室外和室内两处场地,室外再分一楼和二楼露台两处。天气好的时候,二楼相信是更多人的选择,可以坐看风轻云淡,而远处是一群盘旋的鸽子,在寂寥的片区上空来来回回地卖力飞翔。这一幕,二十年前的我曾经常看到……坐在这里,会忘记了此刻的日历是2020年。不太记得吃了啥,喝了啥,口里的味道已经不重要。我点的那杯饮料似乎一般。不知道为何,脑海里闪过的是小时候口里喊着跳跳糖拼命傻笑的画面……/Hè ART LAB鹤咖啡艺术实验室&平和打包厂旧址/青岛路10号有一栋高大的砖混建筑,洋溢着浓浓的复古工业风,它是1905年英国商人在汉口租界内建立的最早打包加工仓库,名叫“平和打包厂旧址”,如今已变成一处艺术展览/办公/餐饮一体的园区,不过由于入住的“机构租客”并不算很多,里头的空间也有限,所以并不觉得拥挤。跟上海1933老场坊颇为神似。反倒是时不时有人过来打卡拍照,在各个角落能看到摆pose的美眉们。本以为就是随便转悠几圈,拍个到此一游的照片就可以撤了,没曾想,却误入了3楼的一家咖啡馆——Hè ART LAB鹤咖啡艺术实验室。这家店,即便站在门外匆匆一瞥也能看出颜值颇高,装修的风格十分复古。门口的一张圆桌上摆放着基本画册和书籍,映入眼帘第一本就是纽约保姆摄影师薇薇安的画册。能认出薇薇安的人,也能读懂这家店必然跟摄影有点关系。墙上所有的照片,都是店老板所摄。店里还有一处空间,地面和墙体涂成白色,墙角做成无阴影的圆角过渡,摆上灯架就是一处正儿八经的影棚。店内的装饰、家具、摆设、植物,看起来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另外红绿搭配的色调也是复古风格的核心。上图的这些桌椅和餐具,可不是随便能使用,你必须购买店内的经典下午茶双人套餐才能入座,大众点评折扣后价格398元。我们穷,只能到“免费”的区域就坐。菜单上每款咖啡的价格都让人瞳孔放大,均价不在60元之下——仅仅是咖啡的单价噢!比如说右上角这款咖啡叫“Cocoa Sting可可刺”,颜值惊艳,小竹签穿过像橄榄式的彩色“物体”,其实是巧克力。至于你们最想知道的味道……这么说吧:这是我喝过最贵的咖啡了,但味道绝对对得起这个价格。之前刚刚开始习惯的武汉烟火气,一下子被颠覆了。而事实上,这种中西交织的气息,在这座城市里,倒不罕见。比如黎黄陂路、珞珈山街,都弥漫着类似的风情。可能这才是武汉最可爱的地方,它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操里,没有非黑即白的对立。但跟上海略微不同的是,它对于本土传统生活方式的存留更加根深蒂固;而在年轻人的生活范围里,在它众多上世纪西式建筑的屋檐之下,又浮现出多多少少新潮、欧式、时尚的风情。它复杂,可能这又是它“简单”的方式。说老实,这种风情,你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窥得几分,那就是……/ 知音号/官方给“知音号”的定义,是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别被唬住,其实它就是用一艘上世纪30年代风格的蒸汽轮船作为舞台,三层的甲板里头用沉浸式表演的方式,讲述了一些当年的城市里不同身份和人物的故事。我有一个更贴切的形容,你估计一听就明白了:铁达尼号feel外加sleep no more的演出方式。↑此图非我拍,来自于知音号官网演出从登船之前就开始了,当你聚集在码头开始等待登船时,时空就已经被拖拽回去当年的场景,你也可以自行选择带服饰选择的船票,在登船前打扮成民国的男子或女子。各个甲板的演出并没有逻辑的关联性,它们都只是撷取年代的一个切面,某些平凡人生命的瞬间,带你回到过去的记忆里。
与其说是演出,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座活的博物馆。以前者角度来打分的话,不太值得一提;但从后者来打分的话,它是留给今人了解过去的有趣通道,是一面照进历史的移动“镜子”。毕竟这年头,怀旧是一种很有份量的情感。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年纪见长的人。后记:我一直觉得,“感同身受”这个词,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安慰,没有意义。因为别人所经历的一切,除非自己亲历,否则,无论想象力如何高超,同理心如何敏感,都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所有人今年承受的一切,都是我们这些外人无法真正理解的。如今站在城里,看着它风风火火地恢复到往昔热闹的时光,心里会知道背后的不易。珍惜好时光啊,每一个人的,每一座城的,毕竟宇宙的纬度里,我们渺如灰尘,说消弥就消弥。-Story Never Ends-其他写过的好看的下酒故事
还想听其他故事?
那你得有足够好的酒了
> I am Nobody<
有事联系请微信leungvision(请说明来意,看心情或者颜值加)
- 2024年03月08日
- 星期五